移动课程是一场教学组织形式的革命
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的普及,以及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的成熟,为教育信息化发展创造了条件。移动课程突破了时间和空间限制,实现了时时互动、联结,是一场教学组织形式的革命,是各种新技术发展的产物,也是智能时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需求,它的发展更是由作为“数字原住民”的一代青年学生的喜好所决定的。
1.新技术的迅猛发展为移动课程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近年来,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迅猛发展,不仅改变了社会的生产模式、协作方式,也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甚至社会组织的管理模式。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3月,中国网民规模已达9.0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64.5%。[28]人们使用手机接入互联网的比例逐年提高,手机新闻类阅读使用人数比例逐年提高,在线阅读时长逐年提高。同时,各级党政机关和群团组织等积极运用微博、微信、客户端等“两微一端”新媒体,发布政务信息、回应社会关切的问题,我国在线政务服务用户规模达到5.09亿。人工智能在线下零售、家庭儿童教育、养老陪护、家务工作、医疗健康、投资风控等多种场景迅速落地;超级计算机在自主可控、峰值速度、持续性能、绿色指标等方面实现突破;企业信息系统向云平台迁移,工业互联网平台快速发展。
可见“互联网+”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人们生活、工作、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借力信息技术的普及,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和终身化的教育模式成为一种可能,也必定成为信息时代教育的特征,这为以移动课程为代表的教育信息化发展创造了条件。
2.新时代的人才需求决定了移动课程发展的必然性
进入21世纪,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推动了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的变革,对国际竞争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013年德国提出了“工业4.0”的国家战略,致力于提升制造业的智能化水平。我国也在2015年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发展计划,标志着智能时代的到来。智能环境改变了教与学的方式,并且已经影响到教育的理念、文化和生态。国务院2017年发布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强调发展智能教育,主动应对新技术浪潮带来的新机遇和新挑战。按照职业教育理论研究者徐国庆的说法,建立在物联网技术和大数据技术之上的智能化生产,将表现出工作过程去分工化、人才结构去分层化、技能操作高端化、工作方式研究化和服务与生产一体化的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智能化生产体系需要高度复合型的人才,这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现代职业教育不仅要关注学生获得的知识,还要关注学生所具备的学习能力;既要培养学生从事岗位工作的能力,还要培养学生职业发展的能力;既要培养学生具备跨领域的学科知识和过硬的技术技能,还要培养学生具备技术创新的能力。职业教育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到教学的组织形式,都需要进行深刻的变革,来实现高度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目标,适应智能时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用现代信息技术武装的移动课程,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实现了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畅通联结、无限沟通的新型的教学组织形式,在物联网技术和大数据技术的助攻下,必定在智能时代获得蓬勃的发展。
3.当代年轻人的喜好决定了移动课程的发展方向
如果说2000年以后出生的孩子被称为“网络原住民”,那么,2010年以后出生的孩子就应该被称为“数字原住民”,他们出生在信息技术与网络设备普及的时代,他们本能、自觉地运用信息技术工具,对数字产品和服务具有很强的沉浸性、融入性和依赖性,能自发参与并快速适应信息技术变革。作为“数字原住民”的当代学生,他们热爱技术、熟谙技术,崇尚定制化教学,他们获取的信息是大量的、共享的、生动的、缺乏筛选的。在查阅与学习相关的信息时,他们经常会同时进行软件聊天、收发邮件、浏览微博等活动,多任务操作、可视化学习和互动式交流成为他们喜爱的学习形式。
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职业发展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质的提升的现代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按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的说法,要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这就要求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设计,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切入教学,以学生喜欢的方式开展教学,在学生能够接受的情景下实施教学,并且在教学中构建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把教学活动转变成一场探索活动,充分地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主动性和创新性,实现教学相长,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伴随着智能环境的发展,诞生于信息时代的移动课程,在人本主义发展理念的指导下,必定会与时俱进地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