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课程的教学方法创新

(二)移动课程的教学方法创新

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社会发展步伐日益加快,新事物层出不穷,科技发展带来的不仅是新的生产模式、新的生活方式,也悄然改变着产业的构成、职业的形成。20年前互联网刚刚进入我们的生活,没有人能够预见到今天的发展,更没有人能够预料到手机可以取代电视。10年前我们同样没有能够料想到今天手机支付竟会在社会上普及,就如今天我们无法预料未来一样。科技发展带来了未来发展的极大不确定性,所以今天的教育要符合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新要求,既要注重知识的传授,又要注重学习能力的培养,既要注重胜任某种职业的能力,又要注重职业发展的能力。在高度分工协作的今天,既要培养做事的能力,又要培养与人协作的能力。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16年提出的研究报告《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所说,“由于科学技术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快,预测新的专业和相关技能需求变得越来越困难。这就促使人们努力发展更加适应实际需求的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增强多样化和灵活性,以便调整能力,以适应快速变化的需求。这意味着要确保个人具有更强的适应能力,能够最有效地掌握和应用职业适应能力。这些能力往往更加重视可转移技能、21世纪技能和非认知技能,其中包括交流、数字素养、解决问题、团队合作及创业”[29]

智能时代对人才的要求更高,教育的目标更为复杂,在各种智能技术和教学手段的辅助下,移动课程的教学方法创新是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

1.新技术助力传统讲授法,提升教学效果

讲授法一直是教学史上最主要的教学方法,即使今天出现了许多结合了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新颖教学方法,如演示法、实验法等,讲授法依然是无可取代的重要的教学方法,是学校教育中既经济又有效,并且是最常用的教学方法。运用讲授法,教师可以通过合乎逻辑的分析和论证,生动形象的陈述和描绘,启发诱导性的设疑和解疑,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为全面系统的知识。在实际的教学中,讲授法又可以具体表现为讲述、讲解、讲读、讲演等不同形式,这些形式又各有自己的特点,在实际使用中可以充分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和教学对象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式实施教学。

今天,可以充分利用各种多媒体技术和智能技术手段,通过与其他教学方法的有机整合,充分发挥传统讲授法的优势,实现前所未有的教学效果。

(1)充分利用新技术,武装传统讲授法。要打破讲授法照本宣科、面面俱到、满堂灌的局面,就应充分利用多媒体、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变革传统讲授法,赋予其新的内涵。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组织和梳理,将学生置于现实生活的矛盾冲突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认真研究学生的学习基础,将新知识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建立联系,方便学生掌握知识,减轻学生学习负荷;用形象生动的故事,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在传统讲授法基础上增加声效、画面、动作或视频,突破时空的限制,丰富教学的场景,使抽象概念具体化、形象化,方便学生理解和内化;将知识内容情节化,与学生形成情感互动等。总之,用新技术来增加传统讲授法的形式,丰富传统讲授法的内容,增加吸引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与其他教学方法有机整合,有效发挥讲授法的作用。讲授法在传播概念性知识方面具有长处,但是在课堂的互动性、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方面存在不足。可以通过与其他教学方法的结合来取长补短,更好地发挥讲授法的作用。如互动式讲授法,就是把主动学习、小组学习及课堂评价与讲授融为一体的教学方法。互动式讲授法强调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注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能力水平,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同时适时地进行评价,让学生及时地了解自己学习的情况,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讲授法可以与发现法、阅读法、活动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有机结合,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传统讲授法在现代教育理念及科学技术的武装下,与其他教学方法有机整合、灵活运用,就可以避免学生机械地学习,在现代教育教学改革中发挥重要作用。

2.讨论式教学法,提升创新能力

讨论式教学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以班级或小组为单位,围绕某一主题各抒己见,通过讨论或辩论活动,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30]讨论法既是学习新知识、巩固已有知识的方法,也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方法。讨论法的优点在于,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学生互相启发、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加深对学习内容的思考和理解,有助于对学生思维力的培养。另外讨论法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讨论式教学法,即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法,是基于问题的学习的讨论式教学,是1969年美国神经病学教授霍华德·巴罗斯创建的教学方法,此后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现已被应用到多个学科领域。它是在传统讨论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除了具有讨论法的优势之外,还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PBL教学法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学习是一个动态过程,是学习者在和教师互动的过程中完成的。[31]所以PBL教学法强调协作与交流,在交流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成果分享给整个小组,可以拓宽学习者的思维广度。PBL教学法应以学生为中心,学习在真实的问题情景中进行,可以充分调动学习者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地实现新知识的意义构建。

实施PBL教学法,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活动的主持者与促进者。PBL教学法通过把学生置身于结构不良的、真实的或接近真实的问题情境中,培养其建构知识、解决问题、小组合作、自主学习等能力,并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

在实际实施中,PBL教学法表现出以下的特点。

(1)问题性。问题既是PBL教学法的出发点,也是PBL教学法的基础。在PBL教学法中,问题为学生创建了一个真实世界的情境,这个问题情境是复杂的、开放的,但是能与学生个人的经验形成共鸣,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一个好的问题情境是PBL教学方法成功实施的基本保证,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泉。要创设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的有效的问题情境,教师必须深入了解学生的知识经验和学习习惯,引导和促进学生主动思考和创新,挑战高层次思维,激励学生参与学习进程。

(2)自主性。教学法PBL充分强调学生的自主性,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在PBL教学法教学中,教师扮演的是学生学习促进者的角色。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并鼓励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自主地解决问题。学生通过积极的思维,将新建构的知识与旧知识融合起来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学习监控和反思问题解决的过程,深度思考问题解决的逻辑过程和方法论,同时还能领会问题中蕴含的知识、技能。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PBL教学法可以促使学生开展有意义、有深度的自主学习,切实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发展元认知技能。

(3)合作性。PBL教学法不仅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还促进学生合作学习。实施PBL教学法教学时,教师首先创设问题情境,由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开展小组讨论,进行头脑风暴,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这时学生的自主学习是经过两个过程完成的,一个是完全独立的自我导向学习,还有一个是建立在交流基础上的合作学习。在合作学习中,学生既是倾听者,也是见解提供者;既要学会倾听,也要学会表达;既要学习思考、概括和凝练,也要学习批判性思维;既要学会总结,也要学会思维的发散和多角度分析;既要学会尊重和共享,也要学会责任。采用PBL教学法,有利于形成积极融洽、互相尊重的合作氛围,促使学生协作意识的形成及人际交流能力和合作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研究表明,采用PBL教学法,学生学到的知识更多,合作学习中使用的学习资源也更多。因此PBL教学法可以被认为是一个知识获得和技能发展相结合的合作教学方法。

3.案例教学法,加速工作经验的积累

案例教学法又称为以案例为基础的学习(Case-based Learning,简称CBL),也叫实例教学法或个案教学法,是PBL教学法的一个分支,也是建立在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上。现代意义上的案例教学法由美国哈佛法学院前院长克里斯托弗·哥伦布·朗代尔(C.C.Langdel)于1870年首创,开始被用于法学教育中,后来被广泛用于其他学科的教学,深受学生的欢迎,现在使用更为普遍,尤其在商科教学中。

案例教学法可以界定为教师以具有鲜明代表性的案例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在情境中掌握理论知识、总结规律,并创造性地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找到更多的实际生活范例或提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与方法。[32]

(1)案例设计。案例设计是案例教学法的基础,案例质量的高低是实施案例教学法的前提,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案例设计需要考虑针对性和启发性。针对性是指案例设计要符合教学内容的要求,从教学目标出发,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服务于教学需要。案例的启发性是指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这里的案例不是为了证明某一理论,而是为了启发学生,引导学生思考,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另外,案例教学法的关键是案例的典型性,而不是案例的真实性,案例教学法的关键是案例中必须要有“突出的问题”,这个问题能够把学生带入特定情境中,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决策,从而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

(2)案例教学法的特征。在实施过程中,案例教学法表现出情境性、主体性、互动性、实践性和问题性的特点。①情境性。也叫案例性,是案例教学法最典型的特点。情境性是指学生在教师设计的各种教学情境中,对生活、生产实际进行探索学习、理清思路和解决问题,感受知识的实际价值,提高学习兴趣及内在动力。②主体性。是指在实施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自主地搜集、分析和理解资料,主动、积极地思考、解决问题,从而促进自学习惯的形成和自学能力的提高。③互动性。是指学习是互动的结果。这里的互动包括了学生与学习材料、案例进行的互动,也包括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还包括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案例学习的过程就是学生不断从案例中感知、提取信息和提高认知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学生讨论、交流的过程,少不了各种观点和经验的交融和冲突,从而形成更丰富和深刻的认知。这种充分的交流和互动显然可以有效地提高学习的效果。④实践性。实践性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案例的实践性,二是学习过程的实践性。案例教学法中的案例一定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具有充分的实践性。学习的过程需要学生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和灵活的技巧来处理,是能动性和实践性的结合。⑤问题性。案例教学法能够实施的前提是案例中必须有“突出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展开学习。

总之,案例教学法的针对性更强,聚焦问题,能有效利用时间,适合针对应用课程、有一定理论基础的学生实施,非常有利于学生工作经验的积累,相信在现代教育改革中有充分的发展空间。

4.互动式教学法,促进教学相长

互动式教学法最早起源于案例教学法,后来人们将一系列强调师生间互动的教学方法共同归纳为互动式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具有以下三个主要特点。

(1)师生角色的平等性。互动式教学彻底打破教师的“一言堂”模式,充分开发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质疑精神和问题意识,鼓励学生提问、发言,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树立为自己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教师由教学的主导者变为学生的合作者、学习的促进者和引领者。互动式教学模式的核心即在于“师生间平等的互动”,互动式教学注重师生之间的对话和合作,强调通过构建和谐的课堂气氛和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使师生之间坦诚地进行对话。教学的中心由以教师为主转向教师和学生并重。

(2)注重教学情境的实践性。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生存在具体的、情境性的、可感知的活动之中的,只有学习与情境化的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地被人所理解。即建构主义在强调情境性的同时,注重学习与实践的关系。纸上谈兵并不能使学生产生深层的理解,要使书本上抽象的符号和文字在实践中被学生内化和吸收,从而在生活中能够进行合理的迁移和运用,完成教育现代化所要求的培养实用型人才的教育目标。情境模拟法、实践教学法等教学方法可以看作互动式教学方法的具体表现,在教学实践中起到了不可小觑的作用。

(3)强调合作性。互动式教学法提倡教学主体之间的合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合作者,可以通过一个案例或者一个问题引起大家的思考和讨论,也可以组织小组合作共同解决某一个问题;学生作为合作者,在小组里、班级里贡献自己的力量。个人的一个观点、一个创意,都可能给别人一个新的启发。学习问题的探讨、学习资源的共享、学习任务的协作完成,每个人都在为完善知识体系做贡献,同时在思维的碰撞中互相影响,在已有的基础上建构新的知识体系。

互动式教学法是对当代多种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的继承和发展,融合了建构主义理论、认知理论、人本主义理论和交往行为理论等多种理论,结合了现代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必定会在今天的教育改革浪潮中发挥重要作用。

总之,今天的教育不仅关注学生知识的获得,更关注学生能力的培养,特别是自学能力的培养。今天的教育不仅关注学生对当前社会的适应,更关注学生未来的发展。所以现代教育一定要注重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创新能力。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其优点,也有其局限性,各种教学方法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这就要求根据教学任务的要求、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的可能性和教师本身,选择运用各种方法,并灵活、有机地组合各种教学方法,更高效地实现教学的目标。

(执笔人:周宏敏)

【注释】

[1]顾明远.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上)[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713—714.

[2][日]佐藤正夫.教学论原理[M].钟启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242.

[3]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183.

[4]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188.

[5]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190.

[6]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193.

[7]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195.

[8]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190.

[9]沈爱凤,韩学芹.职业技术教育中“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的探讨与应用[J].职教论坛,2016(2):46—49.

[10]朱丽.如何运用教学方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77.

[11]刘大军,郭美娟等.近三年我国职业技术教育教学方法研究述评——基于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四本核心期刊的统计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29):45.

[12]陈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综述[J].学术交流,2007(3):176

[13]陈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综述[J].学术交流,2007(3):176.

[14]霍力岩.多元智力课程述评[J].比较教育研究,2001(4):23.

[15]徐盟盟.多元智力理论对我国成人教育课程开发的启示[J].成人教育,2018(4):69.

[16]杨进中.认知负荷理论视角的移动课程教学设计原则[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2(3):87.

[17]杨廷龙等.基于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的外语多媒体教学信息呈现方式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09(6):42.

[18]郝德永等.国外现代几种主要教学方法评介[J].中小学教师培训,1993(6):5.

[19]郝德永等.国外现代几种主要教学方法评介[J].中小学教师培训,1993(6):6.

[20]郝德永等.国外现代几种主要教学方法评介[J].中小学教师培训,1993(6):6.

[21]李勇.程序式教学法在排球教学中的实验研究[J].内江科技,2010(6):88.

[22]吴文侃.国外中小学教学方法改革现状[J].外国中小学教育,1986(6):5.

[23]柯朝颖.个性化教学法在高职钢琴弹唱教学中的应用[J].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3):88.

[24]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http://www.moe.gov.cn/s78/A02/zfs__left/s5911/moe_619/201512/t20151228_226196.html.

[25]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177/200407/2478.html.

[26]宫铁英.试论构建“学会学习”教学模式[J].现代中小学教育,1997(6):25.

[27]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官网,http://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1464/200704/21822.html.

[28]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中共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http://www.cac.gov.cn/2020—04/27/c_158953547037858.htm.

[29]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51.

[30]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190.

[31]陈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综述[J].学术交流,2007(3):176.

[32]王青梅,赵革.国内外案例教学法研究综述[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