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课程教学方法
“互联网+教育”是一种契机,为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多种方向。“互联网+教育”最大的进步就是打破了传统教育教学方式。在互联网模式下,学习不再只是呈现、接收、反馈的过程,而是一种全新的认知过程。课程的建设也不再只是师生传授,需要更加关注进度设计、用户感受、社会参与等。教师应创新教学方法,通过“互联网+”实现更大范围的教学。[14]借助网络的多资源、广交流、快联系等多种优势改革传统课堂,探究新的网络教学方式,进一步深化混合式教学、资源共享型教学、翻转课堂教学、精准教学等教学方法,实现课程教学方法的突破。
1.混合式教学
通过慕课教学、微课教学等方法,将课堂从线下拓展到线上,开展混合式教学,让学生学习面更宽、知识量更丰富。慕课是“互联网+教育”深度融合的产物。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模式,慕课在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改变优质资源不足的现状等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利用网络平台,还可以进行作业或试卷的批改,通过采集学生作业和考试信息,进行大数据分析,及时发现学生学习知识的薄弱点,有针对性地进行纠错补练。
2.资源共享型教学
互联网课程建设为高职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技术和资源支持。由于网络上拥有海量的教学资源,优质的课程资源又比比皆是,因此高职教师应摒弃“教师是学生唯一资源来源”的观念,积极参与优质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鼓励高职学生应用网上优质的资源,如优质课程、国家精品数字资源库等,感受优秀教师的教学方法,体验更多视野外的知识,见识一些闻所未闻的新技能,从而更新自身的学习理念,提升获取身边信息资源的能力,扩大信息视野。近年来,在国家推进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进程中,涌现出了“爱课程”“学堂在线”“华文慕课”“中国大学慕课”“好大学在线”“优课联盟”等一大批优质的在线开放平台,这些平台在课程开发、视频制作、课程运营等方面积累了大量宝贵经验,更重要的是实现了海量课程资源的共享,为广大师生提供了获取教育资源的便利。当然,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资源共享型教学也对教师提升教学水平、拓宽知识面、优化专业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教师和学生一起开展自主学习、自我提升。
3.翻转课堂教学
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也被称为“颠倒课堂”或“反转课堂”,是指学生课前在家观看学习视频掌握知识点,课上教师通过进行小测验、组织学生讨论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知识的传递主要由教师在课堂上讲授完成,知识的巩固和内化则通过课后的作业来完成,在这个环节往往需要教师通过作业批阅掌握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而有针对性地加以指导。翻转课堂则将传统教学中知识的传递由课上改为课前,将知识的巩固和内化由课后改为课上,在课堂时间里通过测验、讨论互动、教师指导等达成教学目标。高职院校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出发,随着“互联网+教育”时代的到来,积极采用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进行学习的引导,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在翻转课堂中,教师通过视频的制作节约了课堂的讲授时间,把宝贵的课堂时间用来进行小测验和互动,和学生一起讨论学习中的重点难点,在师生互动中使知识得以巩固和内化。
4.精准教学
精准教学(Precision Teaching)方法源于美国心理学家、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创始人博尔赫斯·弗雷德里克·斯金纳(Burrhus Frederic Skinner,1904—1990年)的行为学习理论,该理论主张以流畅度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指标,以学习和测量作为精准教学的程序方法。[15]随着“互联网+教育”的深化,在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持下,精准教学的理念和方法应覆盖“课前、课中、课后”全教学场景。依托新型课堂形态,精准教学可以达到教学决策数据化、评价反馈即时化、交流互动立体化和资源推送智能化等效果。[16]精准教学的方式以学生为中心,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将课堂维度拓展到课前和课后,教师依托新的信息化技术提供的精准学情分析,通过线上线下实时的互动交流和情景创设,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不断引导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从而实现学生的智慧发展。[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