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改革保障机制的内容架构
在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背景下,借助于学校信息化技术平台,以“诊改”为抓手构建课程层面校内保障机制,从学校层面引导教师和学生共同树立现代质量意识,形成各具特色的校园教学质量文化,从而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进而提升课程教学质量与课程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同时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与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度,最终使得高职院校的教育产品能够更好地满足社会、行业、企业的需求。
1.学校课程质量评价层面的保障
高职院校的领导首先要高度重视“互联网+”下教学改革质量的提升,根据地方产业结构调整和学校自身特色,明确学校未来的教学改革发展方向,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体系,定期完善、修订各专业课程建设的各项制度,并积极落实相关课程政策,加强对各专业课程改革工作的动态调研与指导,确保课程改革工作有效开展。每个年度都要对建设中的各专业课程改革绩效做出相应的质量评价,提出质量保证的改进措施,撰写课程建设年度质量诊改报告,推进课程建设诊改工作的有效进行。学校教学管理部门还要建立起对应的覆盖全校各专业的课程诊断改进数据平台,以数据平台作为基础,对教学改革与课程改革的质量进行动态监控,让院系、教研室从繁杂的教学事务中腾出更多时间参与专业教学改革,让一线教师能够有更多的精力投身到课程改革及改进等工作中去。
2.教师参与层面的保障
高职院校教师作为课程改革质量保障制度的重要实施者,课程改革工作最终都是落实到专业教师身上来完成的,其中涉及了校内外教学教师资源的整合、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创新等诸多方面,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依托二级院系、各教研室,自上而下通力合作,专业群之间协同配合,才能切实解决课程改革中遇到的诸多问题并取得成效。
此外,教师要提高课程资源建设的整体水平。课程资源建设的数量多寡、质量高低、种类与形式是否多样,直接关系到课程教学质量。在移动课程建设过程中,教师对课程教学目标的整体把握,以及对各单元教学环节的精心设计,都会体现在移动课程建设的内容和形式上;同时,教师认真搜集与课程教学相关的各种素材、信息,拍摄反映各知识点精髓的视频,制作或委托开发动画、交互式实训等,是提升数字课程建设水平的有力保障。
3.学生参与层面的保障措施
高职院校学生,作为学校的服务对象与学校教学质量最为直接的利益关联者,作为学习体验者,在课程教学质量保障的实施过程中,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到各项课程改革任务中去,认真参与到教师评教与教学质量信息反馈的工作中去。与此同时,学校应该引导学生认识到课程诊断与改进的重要性,形成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对提高自身职场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的意识。
4.课程教学基础设施层面的保障
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利用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是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的大趋势。学校应主动改善相应的教学基础设施,加快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进程。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教学的广泛应用,需要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水平的整体提升,这包括智慧教室的建设、各层次网络教学平台的搭建、学校移动互联网条件的优化,以及在视频制作方面加大投入、引入专业制作团队、提高课程教学视频质量等。只有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促进教学条件、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的现代化,师生才能充分利用移动终端,在教学空间和教学时间不受限制的条件下,便捷高效地学习课程数字资源。
5.课程微观层面的质量保障
各专业要做好课程微观层面的质量保障机制的探索与实践,要充分以学校信息化技术平台为支撑,立足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建立“社会需求—人才培养—专业—课程”的目标链和标准链,分析研究专业各门课程教学过程大数据中的问题诊断点、质量监控点,建立专业核心和主干课程微观层面的质量保障机制。
课程微观层面质量保障机制形成的具体路径主要是结合OBE(output based education,基于学习产出的教育模式)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和SMART(specific,measurable,attainable,relevant,time-bond,即具体的、可衡量的、可达到的、相关的、有明确期限的)原则。高职院校各专业应厘清本区域产业与企业对本专业人才的实际岗位需求和具体职业要求,通过专业社会需求—人才培养—专业—课程进行反推,完成该专业课程体系的架构和课程标准的制定工作;也可以依据KPI(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关键绩效指标),设计课程教学层面的实时监测指标,借助各种信息化教学平台(如超星学习通、蓝墨云班课、智慧职教等),分析与提炼教学过程中的各种数据;获取课程层面质量诊断点,设计课程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与完成质量评价表,设计学生学习效果达成度评价表;获取课程教学过程的动态数据,并在期中教学检查时,进行课程教学质量的诊断,以便及时改善课程教学效果。同时二级院系和各专业也要通过获取教学过程数据,进行课程教学的评价与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