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态教材建设的必要性

二、新形态教材建设的必要性

1.高质量人才培养的需要

大学的教学跟中小学不一样,课堂的教学更多起一个引领、指导的作用,更多的学习需要学生课后去完成。引入数字化教学资源,学生可以随时观看与教学内容相对应的视频或者动画,提前预习,不但提高了课堂上课效率,更有利于培养高质量人才。而且,信息时代的高职课堂呈现多元化模式,网络化教学平台、慕课、混合教学的出现使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模式逐渐向“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发展,这使得高职教育逐渐向培养学生知识、素养、能力全面发展转变,诸如此类的变化必然呼唤与之相适应的新形态教材的出现。

2.学情变化的需要

千禧一代逐渐走入大学校园,伴随科技发展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对学习的趣味性要求较高。在这一学情变化的现实背景下,混合式学习模式逐渐被提出,混合学习是解决职业院校学生网络学习意愿不强的重要途径。混合学习是将信息技术与传统课程讲授相结合的一种学习方式,其核心思想是根据不同问题、要求,采用不同的方式解决问题,表现在教学上就是要采用不同的媒体与信息传递方式进行学习,而且这种解决问题的方式付出的代价最小、取得的效益最大。教材是课程教学的重要载体,教材也是学生进行课程学习的重要依托。因此,在学情变化的现实背景下,开发适合学情需求的新形态教材,既具有必要性和重要性,同时也具有紧迫性。新形态教材借助网络终端,将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等以数字资源的形式呈现出来,学生可根据自身情况有选择地学习,同时还可以在平台上留言、发帖、讨论等,在增进师生互动的同时,也实现了向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式的转变。

3.信息更新变化的需要

伴随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各行各业的信息更新变化速度迅猛,移动互联网、云计算、智能终端、大数据等新技术的日益成熟,使信息以扁平化的方式快速传播,传统的纸质教材无法追赶行业信息变化的速度,单纯依靠教师墨守成规的课堂讲授不利于学生对知识更进一步地学习、领悟与吸收。而且,学生更习惯运用互联网获取知识,以充分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和根据自身状况有选择地学习。这些都决定了必须选择更加灵活的教材形式,同时对传统纸质教材做有益补充,新形态教材恰好是最有效的一种选择。[1]

4.教学内容更新需要

传统教材的更新通常需要几年的时间。学生学到的理论知识比较陈旧,与实际工作要求不一致,不能满足企业人才招聘需求。由于传统教材已经不能满足现实中教师和学生的需要,因此构建更加灵活的教材形式和内容,不但是对传统纸质教材的有益补充,而且有助于学生掌握最新行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