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媒体的发展阶段
教学媒体的发展阶段可分为语言媒体阶段、文字媒体阶段、印刷媒体阶段和电子传播媒体阶段。
1.语言媒体阶段
语言的产生标志着人类在交流方面,特别是在记忆和传递知识及表达较复杂的概念的能力方面有了巨大的提高。这时随着部落的发展,出现了专职教师,这是教育史上的第一次革命。语言媒体很好地发挥了人类语言交流的作用,具有形象直观的特点。但是基于语言的媒体教学离不开人类的亲身传授,不能超越时间和空间传递教学信息,因而教学活动过程中信息交互的效率较低,教师在单位时间内发出的信息量极其有限,留给学习者思考的空间较大。而由于缺乏有效的媒介,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掌握和理解也难以全面深入,学习活动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较大,学习效率不高,学习的知识量有限。
2.文字媒体和印刷媒体阶段
文字和纸的发明开创了人类信息传播的新篇章。文字媒体可以将信息长久保存并广泛流传,从而引发了教育史上的第二次革命,由此也开始了文字媒体阶段。
而随着活字印刷术的出现,印刷媒体也得以出现。印刷媒体引进教育领域,教科书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媒体,引起教学方式及教学规模的又一次重大变革,产生了教育史上的第三次革命。
文字和印刷术在教学上的应用是教学媒体的一大进步。文字书本具有信息量大、便于携带和保存的特点,从而成为教学中的主要媒体。但由于文字较抽象,容易使教学枯燥、僵化、乏味,教学效率较低。此外,基于文字和印刷体的媒体,虽然让学习者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得到了一定拓展,但此阶段的学习主要依赖学习者的思考,而且教学媒体也较为单一,由此使得学习效率的提升较为有限。
3.电子传播媒体阶段
19世纪以来,以电子技术新成果为主发展起来的新传播媒体,人们称之为电子传播媒体。电子传播媒体的产生大大提升了人类的信息传播能力和效率,扩大了教学规模,催生了教育史上的第四次革命。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50年代,电教媒体被逐步引入教学,教育媒体开始出现电子化和现代化的特征。19世纪末,幻灯进入教育领域,20世纪后,电子科学技术发展突出,电子化媒体亦频频问世并被应用于教学实践,推动教育媒体由视觉媒体、听觉媒体向视听结合媒体发展。视听媒体提高了教与学过程中信息传输量和交互效率,拓展了对知识的认知维度。例如,20世纪90年代由于网络技术的发展,出现了多媒体网络教学、计算机远程教学等教学形式。进入21世纪,个人电脑和智能手机移动终端的普及,为教学媒体提供了更加灵活的载体,教学媒体也由多媒体向全媒体发展。信息量大、传输效率高、突破时间和空间约束是这个阶段的共同特征。教学媒体的创新有力推动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的发展,教学活动更有利于满足学习者个体的学习需求,教师的教学活动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约束,不再局限于课堂之上,教学方法手段也丰富灵活,学习者的学习活动更加自由。
现在,通常将基于电子媒体的教学称为现代教学,而基于板书、传统教科书的教学则称之为传统教学。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基于移动端的教学媒体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而如何基于移动互联网进行教学媒体的创新也成为一个重要的教学改革研究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