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教育”使高职课程呈现出新变化

(二)“互联网+教育”使高职课程呈现出新变化

在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中,课程建设是综合了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教学质量建设、实验室建设、现代化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建设、教育资源建设、教学改革和教学管理等为一体的整体性建设。[10]高职学校要完善教学环节、提高教学质量、改进教学效果、提升教学管理水平、创新教学成果,最终都会落到课程这一最基本的环节。因此,课程建设是高职专业建设的核心要素之一,是全面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落实人才规格的着眼点。课程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学质量的高低,进而影响人才培养质量。

高职院校以课程为基础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以课程为依据开展各种教育教学活动,将课程贯穿在学校发展、人才培养、专业建设的各个环节。学生通过对一门门课程的学习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因此,课程是高职教育教学和专业建设的最基本环节和教育教学改革的主阵地。2019年教育部实施的一流本科课程“双万计划”,将用3年时间打造2万门左右的国家级和省级一流课程,即我们通常说的“金课”,课程建设对高等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高职教育领域,“互联网+课程”同样是“互联网+教育”的重中之重。近年来,高职院校积极探索职业教育服务供给的新方式,响应“互联网+教育”改革的需要,构建基于“互联网+”的高职课程教学模式。

新的课程教学模式带来高职课程的新变化,这种基于“互联网+教育”的高职课程呈现的新变化主要体现在下述几方面。

1.课程资源类型多样化

与传统课程教学资源和教学内容以文本资料为主不同,“互联网+教育”背景下,高职课程的资源和教学内容已不再局限于文本资料,而是将文本、图像、视频(包括录播和直播)、动画、音频、PPT课件等多种形式的多样化资源相互衔接融通,并且通过微课程的形式,讲述给高职学生或社会学习者。微课具有时间短(通常在20分钟之内)、内容精练(突出某个知识点)、资源容量小(便于移动端的传播)等特征,较好地满足了学生碎片化学习的需要,也为学习者创造了更多的学习自由度。

2.课程资源呈现方式多维化

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高职课程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平台,实现课程内容呈现方式的多维化。高职课程经历了从精品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到现阶段的慕课、在线开放课程的转变。特别是互联网时代媒体的多样性为课程内容丰富多彩的呈现方式提供了可能,慕课、在线开放课程的大规模推广,突破了学习时间和空间的局限,使课程资源得以共享,为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机遇。信息化技术的迅猛发展为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建设提供了技术保障。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慕课、在线开放课程体现了“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思想,是对教育系统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的一次检验,对运用信息化手段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重大意义。[11]

3.学习方式与技术手段的个性化

互联网已成为改变教育的重要力量。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未来学校实验室副主任曹培杰说:“未来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在尊重个体的差异性上。”学生在哪里,学习就要延伸到哪里;学生怎么想,教学方式就应该怎么变。而一些高职院校在实训课程教学中更是嵌入虚拟现实技术,应用“VR+教育”这种更为新潮的教学方式,可以让每位学生都站在教室的中央,成为教学的焦点。[12]

4.师生互动方式的灵活性

与传统高职课程以教室或实验室作为师生互动的主要场景不同,“互联网+课程”可以跨越时空限制,依托网络学习平台,使师生互动更为灵活、自由、有效。教师可以在平台上发起与课程教学内容相关的主题讨论,并对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评价;学生也可以就某个课程相关的问题发起提问,教师或其他学生可以进行答疑……从而形成积极、开放、互动的师生和生生之间的交流氛围。而在线下教学时,教师还可以就线上出现频率比较高的问题进行面对面的回复和指导,并通过小组讨论、课堂测试等方式检验和巩固学生线上学习的成效。因此,这种灵活的师生互动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还可以增进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思想与情感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