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写说明
如何培养、提高中医院校学生临床实践能力一直是中医临床教学的难题,目前关于中医临床思维方法的教程及书籍较多,大致可分以下几类:①通过列出临床各科代表性的病证,以传统的中医辨证思维模式,即第一步通过四诊明确是何病证,第二步确定证型,再确立治法,最后制订方药。②首先阐述各种中医辨证临床思维的方法,再通过病案分析总结其辨证思维方法,以博采众家之长。③针对住院医师为主,首先介绍中医临床思维一般概念和基础辨证思维方法,治疗策略,再分别阐释临床各科的思维特点。对于培养提高中医院校的学生及临床医师建立良好的辨证思维和临证能力都有很好的作用。
但目前针对中医研究生的中医思维与实践能力培养的教材较少,为了推进中医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促进中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衔接,特进行此次编写。研究生与本科生相比有其特点,已具备少量的临床实践经历,自我学习及思考能力较强,知道将书本的知识应用于临床,但没有形成较系统的临床思维方法,多数还停留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对症治疗及简单的辨证分型治疗阶段,最欠缺的还是如何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有效地运用到临床的能力,而这也是提高中医临床实践能力的关键。首先必须让学生建立系统的临床思维方法,因此研究中医临床思维方法至关重要。有了系统、科学的临床思维模式,对于临床实践能力的提高往往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也就是中医特别强调“悟性”的原因。那么“悟性”是先天决定的吗?我们认为“悟性”是可以通过后天培养,不断努力而提高的。
本书面向研究生,简单概括基础的中医辨证思维方法,重点突出如何建立系统、科学的临床思辨方法,以及临床各科的思维方法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限于篇幅,临床各科临证思路不以单病种讨论,不展开讨论具体疾病的病因病机、诊断治疗等内容,侧重于临床各科临证思维的培养,以启发为主。
由于时间仓促,水平有限,书中不妥之处敬请广大同道及读者不吝赐教,以促不断完善。
赵 凯
2018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