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经为纲,寒温融合
2025年08月10日
1.六经为纲,寒温融合
丁甘仁治疗外感热病,受业师汪莲石的影响,对仲景《伤寒论》研究较深,在六经辨证方面颇得其长。丁甘仁认为,伤寒与温病同属外感病,之所以不同,是由于“人之禀赋各异,病之虚实寒热不一,伤寒可以化热,温病亦能化寒,皆随六经之气化而定”。其独特的辨证思路,体现了融古化新的汇通风格,形成寒温统一的融合趋势,与何廉臣共成为寒温融合学派的先期代表。
《丁甘仁医案》所载外感病案,包括伤寒、风温、暑温、湿温、痉症五类。从具体病案分析可见,伤寒案共16例,皆按六经辨证,以经方加减。其中三阳证用麻黄汤、桂枝汤、大青龙汤、小青龙汤、栀子豉汤、承气汤、增液汤、小柴胡汤,三阴证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四逆汤。
丁甘仁对温病的治疗,采用伤寒六经辨证与温病卫气营血、三焦辨证相结合,经方与时方并用的辨治方法。一般情况下,邪在卫分、气分,则按三阳经辨治,而以阳明经辨治者多;邪入厥阴,则按热入营血或逆传心包辨治。湿温病若湿胜阳微,则按三阴经辨治。温病初起,邪犯肺胃,病在卫分、气分,多用辛散透解法。温病的治疗与伤寒不同,温邪属阳,最易化热伤津,徒用汗法则易伤津,津愈伤而热愈炽;若不用汗法,则邪无出路。若初病即用寒凉滋阴,恐邪遏难出,故其治当辛散与生津二者兼顾,可见同是表病初期用辛散药,温病要顾及伤津化热的一面。温病所用辛散药多为辛凉轻疏之品,但若邪闭较甚,亦可少加辛温而不燥烈之药,如荆芥穗,助其透发。伏温郁久化火入营,或病势急剧,初病迅速转入营分,或入营血,或逆传心包,丁甘仁不是单纯地凉血滋阴,而是略加轻疏之品,由营转气,由里出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