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发展中风学说倡导阳化内风之说
唐宋以前,医家多从外风立论辨治中风。如《诸病源候论·风病诸候上》:“由血气偏虚,则腠理开,受于风湿。”金元以后,对中风的病机有了新的认识,产生许多不同学术观点。如刘河间主张情志化火,肝风内动;李东垣责之内虚气衰;朱丹溪认为湿痰化热,热极生风。叶天士否定外风致中风之论断,倡导“阳化内风”,认为中风多为“身中阳气之变动”,与肝关系密切。如肝肾阴亏、阳亢不潜,营阴不足、血虚生风,中土虚衰、肝胃失调,五志化火、烦劳扰动等均影响机体阳气,导致阳气变动,发为中风。这在内风病机认识和辨治方面发展了前人学说,“阳化内风”的认识更接近了中风发病的本质,亦是现代中风辨证分型与治疗的雏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