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病的生理与病理特点
皮肤位于体表,为人体之壁,有赖于卫气的充养,有着护卫机体,控制汗孔的功能。肌肉是人体肢节运动的主动力,主收缩,能使肢体运动。皮肉功能的正常发挥有赖于卫气营血的濡养。而营卫气血的生成则有赖于肺脾两脏,肺气充足,宣发正常,则卫气和津液得以布散全身。脾气健运,则生化有源,肌肉得以充养。阳经经络多起自四肢爪甲,终于头面,内行于胸腹空廓,但不入于脏腑。人体的筋都附着于骨节,筋经相连,因此,筋有联络骨骼,维持肢节活动功能。“肝主筋,其华在爪”,肝血充足,筋得濡养,才能坚韧有力。“骨为干”,骨主要支持人体,保护内脏。而骨还内藏精髓,与肾的生理功能密切相关。肾藏精,精生髓,合骨者肾也。肾气的充盈对骨的生长、发育、壮健有重要作用。
人体各脏腑组织只有得到真气的激发,才能发挥各自的功能,气在全身周流不息,来维持脏腑经络的生理活动,因此,“人之有生,全赖此气”。血形成以后循行于全身,内至五脏六腑,外达四肢百骸,“血和经脉流行,营复阴阳,筋骨劲强,关节清利矣”。
“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津液多布散于肌表,渗透并润泽皮肉筋骨,有温养充润的作用,多藏于骨节、筋膜、颅腔之间,以滑利关节,充养骨髓,滋养脑髓。津液的生成、输布和代谢,有赖于气的升降出入,如肺、脾、肾、三焦、膀胱等的气化功能;反之,气也要津液的运载,才能发挥其生理功能。血与津液,都以营养、滋润为其主要功能。津血互生,血液得到津液的不断补充才能在周身环流不息。
无论是外伤皮肉筋骨或是内伤脏腑经络,均会影响气血津液的正常运行,导致机体功能紊乱而产生一系列病理变化。气血循行发生障碍,体表的皮肉筋骨与体内的五脏六腑失去濡养,以致脏腑功能失常,进而又导致局部气血凝滞,导致骨病的发生,如痈疽、流痰、流注等疾病都是这种病理变化的结果。
气血是整个机体生理与病理的根本,津液、脏腑、筋骨的濡养是以气血为本,而导致发生骨病的病理也是以气血发生改变为基础,继而影响脏腑、津液展现为皮肉、筋骨的病理表现。风、寒、暑、湿之邪侵入机体迁延日久,由浅入深,由经络而侵入脏腑发生骨痹;津液、气血、脏腑发生病变而导致骨痿;外感邪毒,湿热内生,深窜入里,留于筋骨,致经脉被阻,气血不和,或外伤致瘀血凝滞于筋骨,复感毒邪,最终化热酿脓而发为骨疽;体质虚弱,骨骼娇嫩,或有所劳损,肾气亏损,以致气血失和,痰浊凝聚,留于骨骼而发为骨痨;肾火郁遏,气血瘀结,或先天不足,骨络空虚,兼受外伤,气血长期瘀结而致骨肿瘤;风、寒、暑、湿、燥、火等六淫邪气致病首先会影响气血,致使气血的病变,再发展为五脏六腑病变,导致气血、津液、阴阳的失衡而致骨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