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小结
张仲景首创六经辨证论治之先河。伤寒六经是外感病的综合模型,它以三阴三阳六个层次表述了外感病过程的阶段性,以它和脏腑经络的对应关系模拟了病位,又据六气为病的理论模拟了病因,以三阴三阳的多少模拟了正邪的消长情况。六经病分别为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六经辨证将外感病演变过程中所表现的各种证候以阴阳为纲加以归纳,作为论治的依据,其中三阳病证以六腑及阳经病变为基础,三阴病证以五脏及阴经病变为基础。六经病证实质上仍是十二经脉、五脏六腑病理变化的反映。仲景所创六经辨证体系,融会医经之长,精研经方之术,有机贯通,因证立法。
六经辨证即是以六经之常去观察分析疾病的非常变化,就是通常达变的方法。它重在提示辨证的方法,重在疾病表现的色、脉、症状与病程的综合分析。疾病是千变万化的,六经辨证的方法也是多元化的。在临床中运用六经,首先以六经提纲证来辨六经。例如,凡是符合“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的疾病即属于太阳表证,不管是西医的什么疾病。《伤寒论》有397法,如无纲目之制,则后世学者无不望洋兴叹。于是仲景于六经之首各设提纲证以统摄之,开宗明义,以反映本经病证的脉证特点和主要病机,故为徐灵胎、方有执、柯韵伯等伤寒大家所公认,亦为后世广大学者所遵循。将疾病归分六经之后,更要知常达变,而后再根据疾病的阴阳、寒热、虚实的属性,和病位表里的变化,分析证候特征,判断其类型、轻重,依据各方面的诊断识别去认识疾病,分析病机,随证施治。例如,根据临床表现,太阳病又分太阳中风证与太阳伤寒证,随证遣方用药亦有不同。而对于其他更为复杂的证候表现,如经方大家胡希恕所言:“而半表半里为诸脏器所在之地,病邪充斥于此体部往往使某一脏器或某些脏器发病,证情复杂多变,不如表里为证单纯,容易提出概括的特征。如少阳病的口苦、咽干、目眩,虽可说明半表半里的阳热证,但阳证不热或少热,即不定有此特征。而厥阴病所述,是对照少阳病一些证候说的,有些不够概括。少阳、厥阴之辨,便不可专凭上述的特征为依据,而需另想辨证之道了。其法亦不难,因为表里易知,阴阳易辨证,若病既不属于表不属于里,即属于半表半里;其为阳证则属少阳,其为阴证则属于厥阴。《伤寒论》三阳篇先太阳,次阳明而后少阳;三阴篇,先太阴,后少阴而后厥阴。均将半表半里置于最后,即暗示人以此意。”此外,又当明了六经传变规律,防微杜渐。
【自诊病案原案之病机、治法、方药】
辨证:疟邪踞于少阳,痰湿内蕴。
治法:和解截疟,仿小柴胡汤、截疟七宝饮加减。
处方:柴胡、炒常山、槟榔、青蒿、法半夏各9g,知母、黄芩各6g,草果3g,青皮、乌梅各4.5g,川桂枝3g,生姜1片。
一日服2剂,翌日疟仍作,但自觉寒热减轻,继服即不再发,7天后复查,疟原虫转阴(江苏新医学院中医内科教研组.中医内科学——疟疾[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