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治法方药

(三)治法方药

肺癌术后气阴两伤,兼有痰热,治以益气养阴,解毒散结,化痰止咳。

处方:太子参15g,南沙参15g,北沙参15g,天冬15g,麦冬15g,生玉竹15g,怀山药20g,茯苓15g,炒薏苡仁30g,苦杏仁15g,枇杷叶15g,浙贝母15g,山慈菇15g,露蜂房15g,白花蛇舌草15g,仙鹤草15g,猫爪草15g,紫丹参12g,鸡内金12g,炒谷芽15g,炒麦芽15g,神曲12g,益元散(包)15g。

二诊(2004年3月24日):面色少华较前好转,咳嗽减轻,气促、心悸基本缓解,舌偏红,苔薄白,脉细弱。

考虑痰热减轻,阴液稍复,子病犯母,久咳伤及脾肺,故见纳呆;肺为贮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脾肺共病,则见咳嗽有痰,经前方治疗后,诸症好转。前方去神曲,加生山楂12g,一则取生山楂消食健脾之效,二则考虑久病必瘀,取其活血化瘀之功;另加淡附片3g,一则有阳中求阴之妙,再则取其温化痰饮之用,连服2周。患者病情稳定,一般状况良好,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

本案方药融益气养阴、化痰散结、解毒抗癌、清肺止咳等治法于一方。其中天门冬、麦冬、北沙参、南沙参、玉竹益气养阴;杏仁、枇杷叶、浙贝母等宣肺化痰;山慈菇、露蜂房、白花蛇舌草、猫爪草等清热解毒散结;久病必瘀且患者有重大心脏疾病,故加用紫丹参;鸡内金、炒二芽、神曲乃消食化积,防止养阴之品过于滋腻碍胃,亦有健脾胃助化痰湿之意。在后期,考虑到久咳伤阳,又稍加附子;附子一味其意深远,一则温阳助气,二则有“阳中求阴”之意。(姚乃礼,王思成,徐春波.当代名老中医典型医案集(第二辑)——内科分册(气血津液肢体经络疾病)[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

【病案二】

罗某,男,45岁,1995年11月7日就诊。患者夜寐盗汗已2月余,寐则汗出,寤则汗止,曾服“六味地黄丸”“枣仁安神丸”等药未效。汗出多时,并见胸痛头晕(血压160/100mmHg),五心烦热,口干,睡眠不宁。大便偏干,小便略黄。视其面色赤,舌红苔薄黄,脉来洪大。

(一)主证分析

患者主症为寐则汗出,寤则汗止,中医诊断为盗汗。

(二)证型分析

1.首辨虚实患者夜寐盗汗,寐则汗出,寤则汗止,并见五心烦热等阴虚之候,故属虚证。

2.次辨气血津液患者汗多时出现胸痛头晕,五心烦热,口干,睡眠不宁,大便偏干,小便略黄,属阴虚火旺之证。阴虚阳亢,故而出现舌红苔薄黄,脉来洪大等症。

(三)治法方药

患者为阳盛阴虚,阴被阳逼,营不内守,法当泻南补北,治宜泻火滋阴止汗。

处方:生地黄20g,当归20g,黄芩4g,黄芪14g,熟地黄12g,黄柏12g,黄连4g,知母10g,鳖甲16g,煅牡蛎16g。

服药14剂,盗汗停止,血压降至120/80mmHg,诸症皆随之而愈。

当归六黄汤是治疗发热、盗汗的代表方剂。其病机不仅是阳盛阴虚,营不内守,而且汗出表弛,也有卫外不固之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就充分说明了阴阳相互支持的关系。若营阴亏虚,不能滋养卫阳,则卫阳失济而不固。卫外不固,津液外泄,汗出量多,所以本型盗汗程度往往较重。方用当归、生地黄、熟地黄滋阴清热;“三黄”则泻火坚阴;配黄芪之温,益气固表以止盗汗。(陈明,刘燕华,李方,等.刘渡舟临证验案精选[M].3版.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