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对候的把握

(二)对候的把握

传变是指疾病发展趋势,需要判断是向愈、传至他脏他经、还是进一步加重。此时以脏腑、六经、卫气营血、三焦及经络辨证为主,仲景云“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并强调余脏准此,即见脾之病知脾传肾,见肾之病知肾传心,见心之病知心传肺,见肺之病知肺传肝,从而应用相应的药物。可以说无论杂病外感,均可运用六经辨证、卫气营血、三焦及脏腑辨证等方法。当然传变也不仅于此,比如糖尿病,可以逐渐并发血管、神经、感染等病变,出现瘀血阻络、阴虚内热、热毒湿毒等证,治疗可预防性应用相应的药物。《黄帝内经》云:“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皆随胜气,安其屈伏,无问其数,以平为期,此其道也。”

以“态势证候观”思维诊疗疾病的目的,是强调中医整体辨证观的同时,更加强调中医动态平衡观和时间观。中医现在单纯地讲整体辨证观,往往更注重统一静态的把握,对于动态及时间变化把握不足。因此,中医治疗疾病应该把握宏观及微观的审证求因治疗,而不应拘泥于一方一法,应将八纲、六经、卫气营血、三焦、脏腑、经络辨证,以及五运六气等方法融会贯通。总之,以中医整体观、中医象数思维为基础的、系统的临床思维模式的建立,是提高临床疗效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马伯英.人类学方法:探索中医文化的深层次结构[J].科学,2014,66(2):28-31.

[2]马莳.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1.

[3]许盈,黄政德.天地观对《黄帝内经》理论建构的影响初探[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35(2):3-5.

[4]宋琳莉,孟庆刚.基于复杂性科学的系统思维与中医整体思维辨析[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32(2):80.

[5]刘燕池,郭霞珍.中医基础理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6]刘虹,张宗明,林辉.医学哲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7]张举正,蔡北源.中医整体观是中医的特色与优势吗[J].医学与哲学,2002,23(11):58-59.

[8]苗凌娜.中医整体论与现代整体论异同方法的比较[J].中医临床研究,2011,3(11):65.

[9]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

[10]晋钰丽,晋利芳,晋钰,等.《黄帝内经》因人制宜用药规律探析[J].中医研究,2012,25(2):64-65.

[11]李心机.《伤寒论》疑难解读[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

[12]李遇春,龙一梅.《未刻本叶氏医案》释按[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8.

[13]烟建华.内经选读[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

[14]岭南.体质与治疗方法的关系[N].中国医药报,2011-11-29(6).

[15]王琦,李英帅,刘铜华.《黄帝内经》的体质养生思想[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1(10):2199-2202.

[16]刘向哲.论《黄帝内经》的禀赋学思想[J].中医杂志,2007,48(12):61.

[17]潘毅.寻找中医失落的元神[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