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运动平衡观

四、运动平衡观

《易》曰“无平不陂,无往不复”,“往来不穷,谓之通”。《黄帝内经》云:“五运更治,上应天期,阴阳往复,寒暑迎随,真邪相薄,内外分离,六经波荡,五气倾移,太过不及,专胜兼并。”“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纪,阴阳之往复,寒暑彰其兆。”这些都反映着中国哲学关于太阳、月亮圆道动态循环的认知。阴阳五行学说更是渗透了圆道运动的观点。《素问·六微旨大论》指出:“夫物之生从于化,物之极由乎变,变化之相搏,成败之所由也……”所以中医认为,一切物质,包括整个自然界,都处在永恒无休止的运动变化之中。而人位于天地之间,则受天地运动的规律的影响。《素问·气交变大论》认为:“本气位也。位天者,天文也。位地者,地理也。通于人气之变化者,人事也。故太过者先天,不及者后天,所谓治化而人应之也。”其强调人应“与天地相似,故不违”(《易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中还认为:但“欲通天之纪,从地之理,和其运,调其化,使上下合德,无相夺伦,天地升降,不失其宜,五运宣行,勿乖其政,调之正味,从逆奈何?”中医认为“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素问·生气通天论》)这就是中医的平衡观。所以强调治疗不但要把握变化,还要时时把握“度”,不使太过不及,“以平为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