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病的诊治思路
以太阳病条文为例,可见仲景六经辨证“辨病脉证并治”的思路。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1)
此条为太阳病的提纲。太阳主表,统摄营卫,是人体防御病邪侵袭的第一道屏障,其卫外功能的强弱,决定于卫气的盛衰和营卫的协调作用,故有太阳“为六经之藩篱”之说。外邪侵袭人体,太阳首当其冲,奋起与邪相争而导致营卫失调,卫阳不能密布肌表,营阴不能正常运行于脉中。太阳病虽有发热恶寒,但早期多先见恶寒,故太阳病提纲不言发热,而云恶寒,意在告诫后世医者,见到恶寒即可诊为“太阳病”。若等待发热出现方知太阳病已成,就会延误疾病的治疗。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2)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3)
逐级分类是仲景智慧的集中体现。在《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中,母分类是对太阳病的定义,而“中风”“伤寒”则是太阳病的子分类,如图9-1所示:
外邪侵袭人体,太阳首当其冲,与邪相争,表现出两种情况:一者卫失固密,营阴外泄。脉证特点为发热恶风,汗出,脉浮缓,名为太阳中风证,又称中风表虚证。太阳主表,统摄营卫,风邪外袭,营卫失调,肌表失于温煦则恶风;阳气外浮与邪相争则发热;风邪伤表,卫外不固,营阴不能内守则汗出;风邪袭表,汗出肌腠疏松,营阴不足,故脉浮缓。二者寒闭肌表,营阴郁滞。脉证特点为发热恶寒,无汗而喘,身疼腰痛,骨节疼痛,脉浮紧。此类名为太阳伤寒证,又称伤寒表实证。外感寒邪,束于肌表,卫阳被郁,温煦失职,故见恶寒;卫阳被遏,势必郁滞化热,是以发热,故表伤于寒者,多恶寒发热同时并见。卫阳既遏,寒凝收引,营阴郁滞,筋骨失于濡煦,故见头项强痛、肢体骨节疼痛。至于喘促,乃为邪闭于外,肺气不利之象。

图9-1 太阳病辨证分类示意图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12)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35)
此论及太阳病的辨证论治,方证相应。营卫失和,开合无序,若卫阳开而不合,则汗出;若卫阳闭而不开,则无汗。开则为虚,闭则为实。风为阳邪,主疏泄,故认为汗出者,为风邪所致;寒主收引,主凝滞,故认为无汗者,为寒闭所致。因此,汗出者,称为中风表虚证,治以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方用桂枝汤。无汗者,称为伤寒表实证,治以发汗解表、宣肺平喘,方用麻黄汤。然则《伤寒论》六经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脉证,所谓“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方剂依照病证灵活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