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伤病的生理与病理特点

一、内伤病的生理与病理特点

气血运行于全身,周流不息,外而充养皮肉筋骨,内而灌溉五脏六腑,气血与人体的一切生理活动密切相关。气有先天和后天之分,两者互相结合而形成“真气”,成为人体生命活动的源泉,也可以说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最基本的力量。真气形成后沿着经脉分布到全身各处,与各个脏腑、组织的特点结合起来。它的主要功能是推动一切生理活动,温煦形体,防御外邪入侵,输布、化生、固摄血和津液。

血形成之后,循行于脉中,依靠气的推动而周流于全身,营养着各个脏腑、器官、组织。“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说明全身脏腑、皮肉、筋骨都需要得到血液的充足营养,才能进行各种生理活动。

精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即肾的先天之精和水谷的后天之精。“以温肌肉,充皮肤,为其津”,津多散布于肌表,渗透润泽皮肉、筋骨,起温养充润作用。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津液流注、浸润关节、脑髓之间,以滑利关节,濡养脑髓和骨髓,同时润泽肌肤、筋膜、软骨,即所谓填精补髓。

“肝主筋,肾主骨,脾主肌肉”,肝主筋、藏血,肝血充盈,筋得所养。肾主骨、藏精气,精生骨髓,骨髓充实,则骨骼坚强。脾主肌肉,人体的肌肉依赖脾化生气血濡养。以上都说明人体脏腑与筋骨气血有密切的关系,调整脏腑的活动功能,可使体表组织、肌肉等症状消失。反之体表组织、筋肉、肌腱损伤也会影响脏腑的功能。

当人体受到外力损伤后,常可导致气血运行紊乱,而产生一系列病理变化。损伤后气血的运行不得流畅,体表的皮肉筋骨将失去濡养,以致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发生异常,而产生一系列的病理变化,所以气血与损伤的关系是损伤的核心病机。损伤后导致的伤气有气滞、气虚、气闭、气脱,伤血后导致血瘀、血虚、血热等症状。损伤后脏腑气血出现失调,必然会影响三焦气化,妨碍津液的正常运行导致病变。津液不能滋润出现口渴、咽干、大便干结、小便短少,重伤旧病常能严重耗伤津液。损伤而致津液亏损时,气血也随之受损,常见气随液脱,耗津伤血。筋骨相连,骨折必然引起伤筋,筋伤内动于肝,而肝血不充,无以润筋,筋失濡养影响修复。全身肌肉的营养依赖脾胃的健运,脾胃功能好,四肢活动有力,损伤后容易恢复;反之脾胃受伤,则肌肉瘦削,四肢疲倦,举动无力,伤后不易修复,损伤后要注重调理脾胃,使气血得以濡养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