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治法方药

(三)治法方药

治法:补脾肾,清湿热。

处方:焦白术9g,茯苓9g,菟丝子9g,蛇床子12g,盐水炒黄柏9g,青蒿9g,鸡冠花9g,石莲肉9g,樗白皮12g,白槿花9g,墓头回9g。

复诊:上方服数剂后,带下已大好,不仅量渐减少且气味亦减,胃口稍开,唯仍有腰酸肢软。久带后脾肾两亏,非调补两脏清解余邪,不能收功。处方以培补先后两天,并清带脉余邪为旨。

处方:川断9g,狗脊9g,巴戟9g,党参3g,焦白术6g,茯苓9g,盐水炒川柏9g,陈皮6g,蛇床子12g,樗白皮9g,薏苡仁12g。

1.上例治疗,第一方因湿热较重,祛邪为先。用柏、蒿、蛇床子、墓头回清利湿热,鸡冠花、石莲肉、樗白皮、白槿花固托带脉、止带下注,复用术、苓健脾渗湿,菟丝子补肾固泄。服后带下减少,腥味已无,第二方以培补为主,断、脊、巴戟补肝肾、益冲任,参、术、苓、陈补中气、健脾胃兼能巩固带脉的总束功能,配以柏、薏、蛇床子、樗白皮清余邪、止下陷。

2.方中有墓头回一药,乃属带下而有秽臭的专药。该药《本草纲目》属杂草类,性微寒,味苦微酸涩,明代医家董炳用本品配红花、童便,酒煎服治崩中赤白带下,谓“其效如神”。常用墓头回配土茯苓,治疗腥臭带下,确属有效,屡试屡验。用量可在9~12g。

3.樗白皮、白槿花、鸡冠花、乌贼骨等为治带的常用药,即夹湿热,亦应利湿清热与以上诸药合用,盖因兼有固托带脉止其下陷之功。

4.带下颜色不纯,而秽臭异常的,用薏苡仁治疗。本品古来即以治痈消肿著称;如范汪用治肺痈,《外台秘要》用以治喉卒痈肿,《妇人良方补遗》用以治孕中有痈,即一般湿热带下亦可用本品,盖药性和平,能利湿清热,制止带下,颇为有效。用量在12~15g,宜持续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