筋伤病的生理与病理特点

一、筋伤病的生理与病理特点

筋是筋经、筋膜、肌腱、韧带、肌肉、关节囊、关节软骨等组织的总称。人体的筋都附着于骨上,大筋联络关节,小筋附于骨外。“筋为刚”,是说出了能连属关节功能外还有保护骨组织的坚韧刚强特点,筋是骨的外层保护层,筋与骨骼的关系十分密切,两者互相影响。

“肝之合筋也,其荣在爪也”,说明肝主筋,主关节运动。全身筋肉的运动与肝有密切关系。运动属筋,而筋又属肝,肝血充盈才能养筋,筋得其濡养,才能运动有力而灵活。“肝气衰,筋不能动”,肝血不足,血不养筋,则出现手足痉挛、肢体麻木、屈伸不利等症,而筋伤也会危及肝之气血。

凡跌打损伤,筋必首当其冲,受伤机会最多。凡扭伤、挫伤后可致筋肉损伤,局部肿痛、青紫,关节屈伸不利;骨折时由于筋附着于骨的表面,筋往往首先受伤;关节脱位时关节周围筋膜也多有损伤,所以在治疗骨折、脱位时首先应考虑筋伤的因素。慢性的劳损也可导致筋的损伤,如“久行伤筋”,说明久行过度疲劳,可导致筋的损伤,临床中筋伤机会非常大,骨折、脱位必定有筋伤。

受到暴力打击、重物挫压、不慎跌仆、强力扭转等均可引起筋伤。受伤后筋肉或损或断,络脉随之受伤,气血互阻,血肿形成,引起疼痛和功能障碍。急性筋伤如果不及时进行有效的治疗,迁延日久则瘀血凝结,局部组织可有肥厚、粘连,以致伤处气血滞涩、血不荣筋,导致筋肉挛缩、疼痛、活动受限,变为慢性筋伤。除急性筋伤转为慢性筋伤外,在日常生活中一些部位劳动频繁、活动过度,可致筋肉疲劳与磨损,气血不畅,动作乏力、疼痛,导致的慢性筋伤。

“若素收风寒湿气,再遇跌打损伤,瘀血凝结,肿硬筋翻”,机体在筋伤之后,局部气血搏击,血运滞涩,风、寒、湿邪必然乘虚侵袭,伤瘀挟痹,经络失于温煦。瘀血难化,筋肉则僵硬痿弱,筋伤恢复缓慢,病程较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