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名方为基础,随症加减

2.以名方为基础,随症加减

中医治疗非常重视个体的特殊性,其组方用药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不同医师的经验不同、思路或方法不同,针对同一病证,可以产生不同的治疗方剂。临床实践中,辨证论治确立治法后,最好选取名方为主方。名方不仅是前人实践经验的记载、智慧的结晶,更是经过不断重复验证之后的凝练与升华,有其科学内涵。临床运用名方不仅可以重复前人的经验,更能在实践中丰富名方、发展名方,有利于疾病规律和方药规律的把握与总结。

在治病过程中,根据病机的变化,也要施以加减化裁,以契合病机。以名方为基础,注意随症加减,此处意为增减主方的疗效,而并不是改变原方,颠覆原方的君臣配伍关系。

又如大家学习过的《中医内科学》,尽管版本不同,但是对胃痛的临床症状描述大致相同,不外乎“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得食则缓,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泛吐清水,神疲纳呆,四肢倦怠,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或迟缓”。辨证为胃痛,脾胃虚寒证,故治法为温中健脾,和胃止痛。主方为黄芪建中汤,有温中散寒、和胃止痛之功,适用于喜温喜按的胃脘隐痛,药用黄芪补中益气,桂枝、生姜温脾散寒,芍药、炙甘草、饴糖、大枣缓急止痛。如泛吐清水较多,宜加干姜、制半夏、陈皮、茯苓以温胃化饮;泛酸,可去饴糖,加黄连、炒吴茱萸、乌贼骨、煅瓦楞子等以制酸和胃;胃脘冷痛,里寒较甚,呕吐、肢冷,可加理中丸以温中散寒;若兼形寒肢冷,腰膝酸软,可用附子理中汤温肾暖脾,和胃止痛;无泛吐清水、无手足不温者,可改用香砂六君子汤,以健脾益气、和胃止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