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三焦理论丰富温病辨治体系
“三焦”,其名首见于《黄帝内经》,本义是说明所属脏腑生理位置及功能。以三焦作为部位分析疾病病机,辨别病证,始于《太平圣惠方》。后世刘河间,所著六书提出分三焦论治,不墨守六经,实属中医辨证法中一次重要突破。然其论简而未畅,其方杂而不精。叶天士继承前辈理论,阐明了三焦所属脏腑在温病过程中的病理变化,并以此概括证候类型,作为辨证施治的根据。叶天士创造性地把三焦辨证与卫气营血辨证有机结合起来,运用于温热病辨治中,使得温病辨治体系的框架大体落成。如在《温热论》有:“气病有不传血分,而邪留三焦。”温病“不但分三焦,更续明在气在血”,叶氏的理论对后世产生深刻影响,推动了温病学术的发展,更是启发了清代吴鞠通,其所著《温病条辨》便是在继承叶氏理论基础上的创新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