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治法方药

(三)治法方药

1.患者崩血近1年,致使气血不足,故初方用脾肾双补之方。更取填补肾精、固元封藏之功,补脾以增摄血之力。

2.急则治其标,急性出血之时,酌加蒲黄、牡蛎止血。方中二稔汤乃罗元恺自创治崩漏之良方,有补气摄血之效。另外,艾灸隐白(脾经第一穴)、大敦(肝经第一穴),有补脾益气之功,标本兼顾。

一诊治则:滋养肝肾,固气摄血。

处方:党参18g,白术15g,岗稔根30g,地稔根30g,制首乌30g,干地黄18g,桑寄生15g,续断15g,煅牡蛎24g,甘草9g,蒲黄炭9g。

2剂,每日1剂。并嘱用艾卷悬灸隐白穴(双)及大敦穴(双),交替选用,每次15分钟,每日2次。

3.病程日久,常虚瘀交杂。脾肾双补经治之后,出血减少,仍见腹隐痛,为瘀阻胞脉,不通则痛,二诊治疗加以祛瘀止血,后血止。

4.后续调养治疗以复旧为主,以滋养肝肾、兼以补气为主法,根据月经行经量情况酌加止血药物,故治疗取效。

二诊:3月4日。药后经量已减少大半,精神明显好转,但仍有腹部隐痛,睡后多汗,口干。舌淡红,舌尖稍赤,苔薄白,脉细滑略数。仍遵前法,佐以祛瘀止血。

处方:岗稔根30g,地稔根30g,党参18g,黄芪15g,白术19g,制首乌30g,益母草15g,血余炭9g,桑寄生15g。5剂,每日1剂。

服药后月经于3月8日完全干净,以后用滋养肝肾兼以补气为主法,月经期则仍加入岗稔根、地稔根,经量多时则加入蒲黄炭、血余炭、紫珠草等。经过3个月的调治,月经已恢复正常,观察1年,已无复发。

【病案二(何子淮·痛经案)】

鲍某,19岁,未婚,职工。月经15岁初潮,经期规则,经行下腹胀痛,但不影响日常生活。2年前适值行经,淋雨受寒,当天经水骤停,腹痛较甚,以后逐月加重。近几个月来,经行痛剧,甚则吐泻不止,手不能覆腹上,时伴昏厥,用热水袋外敷疼痛可略为缓解。刚属经行第一天,痛厥又作。面色苍白,手足厥冷,额头冷汗滚流,言语支吾不清,经量极少。舌淡白,脉弦紧。

(一)主证分析

患者主症为经期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甚至剧痛昏厥,故诊断为痛经。当鉴别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痛经无盆腔器质性病变,也称为功能性痛经,常见于年轻未产女性,经B超检査可予鉴别。

(二)证型分析

1.患者2年前经期冒雨受寒,风冷湿邪客于冲任、胞宫,气血凝滞,经期气血下注冲任,胞宫气血更加壅滞不畅,“不通则痛”,发为痛经。陈自明说:“妇人经来腹痛,由风冷客于胞络冲任。”本案有明确寒邪致病病因。

2.患者经行首日疼痛剧烈甚至昏厥、拒按,辨为实证。

3.疼痛因受寒诱发,得热可缓,辨为寒证。

4.经行量极少,面色苍白,手足厥冷,额头冷汗,舌淡白,脉弦紧,为寒湿之邪搏于冲任,血海为之凝滞,不通则痛,为寒凝胞宫实证。久而阴寒内盛,阳气更微。

(三)治法方药

治宜温经散寒,行血调冲。

处方:附子4.5g,吴茱萸4.5g,艾叶4.5g,干姜4.5g,炙甘草4.5g,肉桂3g,红花9g,制没药9g,延胡索9g,炒当归12g,川芎15g,木香9g。2剂。

复诊:痛缓血块下,量转多。嘱下月来潮前,即服上方。连服3个月,痛经未见复发。

1.治疗寒凝胞宫寒实之证,全方偏用辛温大热之品,宗张仲景“回阳救逆”之旨,破阴寒,振阳气。附子配干姜,温中驱散寒邪,加吴茱萸、肉桂、艾叶温经暖宫,散寒湿水气;配木香行气温中;加延胡索行瘀止痛;重用川芎,运行气血,胞宫内寒转温,脉络得通,瘀阻得化,经畅痛消,吐泻自止,又符“通则不痛”之理。

2.治寒郁痛经的方药,均属辛热之品,若辨证明确,即在伏暑炎夏,用亦无妨;若辨证不确,慎防火上添油。

3.该型治疗时机,一般在经前3~4天服药,疗效较好,药后症状改善,需再服1~2个周期为之巩固。此外,少吃生冷瓜果,更应避免受寒着凉或淋雨涉水。

【提要】

1.有性生活女性主诉月经异常,应行HCG(尿或血)检查排除妊娠。

2.育龄期女性月经不规则,首选诊刮送病理,以明确诊断。

3.绝经后女性出现经断复行,应警惕子宫内膜癌,及时行诊断性刮宫。

4.不规则阴道出血,应及时完善B超检查排除器质性病变。

5.已婚女性建议常规妇科检査,排除宫颈病变造成的异常出血误作月经病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