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目 录

《中医临床思维与实践能力》编委会

编写说明

上篇 中医临床思维概论

第一章 中医临床思维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特征

第一节 基本内容

一、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指导疾病诊断

1.辨别望诊中的阴阳属性

2.辨别闻诊中的阴阳属性

3.辨别问诊中的阴阳属性

4.辨别切诊中的阴阳属性

(二)指导疾病防治

1.阴阳偏胜

2.阴阳偏衰

3.阴阳互损

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阐释人体生理特性

(二)阐释人体病理变化

1.相生关系病理传变

2.相克关系的病理传变

(三)用于指导疾病诊断

1.用于指导四诊

2.用于推断病情深重

(四)用于指导疾病治疗

1.确定治则与治法

2.指导脏腑用药

3.指导情志疗法

三、经络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用来阐述病理变化

2.用于疾病的诊断

3.用于疾病的治疗

四、经方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第二节 基本特征

一、整体观

1.整体观在诊察中的应用

2.整体观在治疗中的应用

二、辨证观

1.八纲辨证

2.脏腑辨证

3.卫气营血辨证

4.三焦辨证

三、动态平衡观

第二章 中医临床诊疗思维的建立

第一节 中医整体观“天人合一”的内涵

一、空间整体观

二、时间整体观

三、时空整体观

四、运动平衡观

第二节 辨证论治与象数思维

一、辨证论治的内涵

二、象数思维的建立

第三节 中医临床诊疗思维的建立

一、态势证候观

二、广义“态势”

三、狭义“态势”

(一)对证的把握

1.外证

2.兼证

3.潜证

4.内证

5.变证

(二)对候的把握

第三章 中医临床治疗策略

第一节 治则的确立

一、治则的概念

1.治则的含义

2.治则与治法的关系

3.治疗原则

二、基本治则

(一)扶正祛邪

1.扶正祛邪的概念

2.扶正祛邪的应用

(二)标本先后

1.标本先后的概念

2.标本理论在治疗上的应用

(三)正治与反治

1.正治

2.反治

(四)调整阴阳

1.概念

2.应用

(五)调和气血

1.概念

2.应用

(六)调整脏腑

1.概念

2.应用

(七)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1.因时制宜

2.因地制宜

3.因人制宜

第二节 治法的确立

一、治法确立的思维

(一)辨证论治,法从证出

(二)治法与方剂的关系

(三)治法与经络的关系

(四)重视协调脏腑关系

1.五脏之间的相互关系举例

2.脏与腑之间的相互关系举例

(五)注意调整气血津液

二、提纲挈领的八法

(一)汗法的含义和适应证

1.解表法

2.透疹法

3.消肿法

4.祛湿法

(二)吐法的含义和适应证

(三)下法的含义和适应证

1.寒下法

2.温下法

3.润下法

4.峻下逐水法

(四)和法的含义和适应证

1.和解表里法

2.调和肝脾法

3.调理肠胃法

(五)温法的含义和适应证

1.回阳救逆法

2.温中祛寒法

3.温经散寒法

(六)清法的含义和适应证

1.清热泻火法

2.清营凉血法

3.清热解毒法

4.清脏腑热法

5.清虚热法

(七)消法的含义和适应证

1.消导法

2.消坚法

3.消瘀法

(八)补法的含义和适应证

1.补气法

2.补血法

3.补阴法

4.补阳法

第三节 方药的确立

一、选准主方、习用名方

1.以治法为导向,合理选方

2.以名方为基础,随症加减

3.视病程病情,调整剂量

二、巧用经方、方证相应

(一)方证对应的辨治方法

1.每证必有与之紧密关联的症状或症候群

2.每证必有其内在病机

3.每证必有其有效的解决方法

(二)药大力专的经方用药

三、专病专方,效用明显

1.专病专方的运用

2.专病专药的运用

下篇 中医各科临床思维

第一章 中医内科

第一节 肺系病证

一、肺系疾病的生理及病理特点

(一)肺的生理功能及病理联系

(二)肺系病证的主要病理产物

1.气逆

2.痰浊(水饮)

3.瘀血

(三)相关脏腑对肺系病证的影响

1.脾

2.肾

3.心

4.肝

5.大肠

二、肺系病证的常用辨证思维方法

(一)辨八纲属性

(二)辨脏腑病位

(三)辨咳、痰、喘、哮

1.辨咳

2.辨痰

3.辨喘

4.辨哮

三、肺系病证主要证候的辨证思路

四、肺系病证的治疗要点

(一)宣降肺气为肺系病证的治疗要点

(二)直接治肺法

1.宣法

2.肃法

3.清法

4.泻法

5.温法

6.润法

7.补法

8.敛法

(三)间接治肺法

1.培土生金

2.补肾纳气

3.通腑泻肺

4.清肝泻肺

(四)治痰大法

1.散寒化痰

2.清热化痰

3.燥湿祛痰

4.润燥化痰

五、案例示范

(一)主证分析

(二)证型分析

(三)治法方药

第二节 心系病证

一、心系病证的生理与病理特点

(一)心的生理功能及病理联系

(二)心系病证的主要病理产物

1.瘀血阻滞

2.痰饮内生

(三)相关脏腑对心系病证的影响

1.肺

2.脾

3.肾

4.肝胆

二、心系病证的常用辨证思维方法

(一)辨八纲属性

(二)辨脏腑病位

(三)辨气血津液

(四)辨悸忡、痛闷、神志

1.惊悸、怔忡

2.胸痛、胸闷

3.辨神志

三、心系病证主要证候的辨证思路

四、心系病证的治疗要点

(一)心为君主之官,治宜整体调节气血阴阳

1.气血阴阳的调节

2.相关脏腑兼治

(二)辨标本、论缓急,治有侧重

1.缓则治本

2.急则治标

(三)把握好“心、血、脉、神”四大环节

1.治心之法

2.治血之法

3.治脉之法

4.治神之法

五、案例示范

(一)主证分析

(二)证型分析

(三)治法方药

第三节 脾胃系病证

一、脾胃系病证的生理与病理特点

(一)脾胃的生理功能及病理联系

(二)脾胃系病证的主要病理产物

1.饮食积滞

2.痰湿内生

3.瘀血阻滞

(三)相关脏腑对脾胃系病证的影响

1.肝胆

2.肾

3.肠

二、脾胃系病证的常用辨证思维方法

(一)辨八纲属性

(二)辨脏腑病位

(三)辨饮食、口味、大便

1.饮食

2.口味

3.大便

三、脾胃系病证主要证候的辨证思路

四、脾胃系病证的治疗要点

(一)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

1.温与清

2.补与通

3.升与降

4.润与燥

(二)温、通、清、和四法

1.温法

2.通法

3.清法

4.和法

(三)畅达情志,心肝同调

1.养心以安五脏

2.疏肝以调脾胃

五、案例示范

(一)主证分析

(二)证型分析

(三)治法方药

第四节 肝胆系病证

一、肝胆系病证的生理与病理特点

(一)肝胆的生理功能及病理联系

(二)肝胆系病证的主要病理产物

1.气机郁滞

2.瘀血内停

3.水湿内阻

(三)相关脏腑对肝胆系病证的影响

1.脾胃

2.心肾

二、肝胆系病证的常用辨证思维方法

1.脏腑经络辨证

2.八纲气血辨证

三、肝胆系病证主要证候的辨证思路

四、肝胆系病证的治疗要点

(一)木郁达之

(二)标本缓急,分期论治

(三)治肝六法

1.疏肝法

2.清肝法

3.活血法

4.利水法

5.健脾法

6.补肝法

五、案例示范

1.主证分析

2.证型分析

3.治法方药

第五节 肾系病证

一、肾系病证的生理与病理特点

(一)肾的生理功能及病理联系

(二)肾系病证的主要病理产物

1.水湿蕴结

2.痰瘀滞留

3.砂石积聚

(三)相关脏腑对肾系病证的影响

1.脾

2.肺

3.肝

4.心

二、肾系病证的常用辨证思维方法

(一)辨八纲属性

(二)辨脏腑病位

(三)辨肿势、辨小便

1.水肿

2.小便

(四)辨病势急缓

三、肾系病证主要证候的辨证思路

四、肾系病证的治疗要点

1.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

2.开鬼门,洁净腑,去菀陈莝

3.通阳法是治疗之本

4.培土制水,脾肾同治

5.动静结合,补泻相宜

6.寒温并用,尤重气化

7.疏肝怡性,益肾固精

五、案例示范

(一)主证分析

(二)证型分析

(三)治法方药

第六节 气血津液系病证

一、气血津液系病证的生理与病理特点

(一)气、血、津液的生理功能及病理联系

(二)气血津液系病证的病理产物

1.痰饮

2.瘀血

二、气血津液系病证的常用辨证思维方法

1.辨八纲属性

2.辨气血津液

3.辨脏腑病位

三、气血津液系病证主要证候的辨证思路

四、气血津液系病证治疗要点

1.整体辨识,攻补适宜

2.气血津液,互为资生

3.调摄得当,情志畅达

五、案例示范

(一)主证分析

(二)证型分析

(三)治法方药

第七节 肢体经络病证

一、肢体经络病证的生理与病理特点

(一)肢体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病理联系

(二)肢体经络病证的主要病理产物

1.痰

2.风

3.瘀

(三)相关脏腑对肢体经络病证的影响

1.心

2.肺

3.肝肾

4.脾胃

二、肢体经络病证的常用辨证思维方法

1.辨八纲属性

2.辨脏腑

3.局部辨证

4.辨病邪性质

三、肢体经络病证主要证候的辨证思路

四、肢体经络病证的治疗要点

(一)总体治疗

1.祛风为要

2.止痛要区分缓急

3.酌用活血通络及虫类药

4.益气血不可少

5.补虚泻实兼顾

(二)注重调理气机

(三)重视调理情志

(四)重视调理脾胃

(五)强调综合治疗

五、案例示范

1.主证分析

2.证型分析

3.治法方药

第二章 中医外科

第一节 外科疾病的特点

一、病因病机

(一)病因

1.外感六淫邪毒

2.感受特殊之毒

3.外来伤害

4.情志内伤

5.饮食不节

6.房室损伤

(二)总病机

1.邪正盛衰

2.气血凝滞

3.经络阻塞

4.脏腑失和

二、外科疾病的诊断

(一)望诊

1.皮色

2.结节

3.肿胀

4.溃疡

(二)闻诊

(三)问诊

1.问旧病

2.问疼痛

3.问间歇性跛行

(四)切诊

(五)辅助检查

第二节 外科疾病的常用辨证思维方法

一、辨病辨证是中医外科诊疗的基础

二、辨阴证阳证

(一)阳证

(二)阴证

(三)注意事项

1.注意假象

2.阴证阳证是可以转化的

三、整体辨善恶

四、部位辨证

1.上部辨证

2.中部辨证

3.下部辨证

五、局部辨证

(一)辨肿

1.形成机理

2.病因辨证

3.辨肿块

4.注意点

(二)辨疼痛

1.形成机理

2.病因辨证

3.疼痛的术语解释

(三)辨瘙痒

1.形成机理

2.病因辨证

(四)辨脓

1.形成机理

2.成脓的意义

3.辨阴证阳证脓肿

4.成脓的指征

5.辨脓方法

6.脓液辨证

7.注意事项

(五)辨溃疡

1.阳证溃疡

2.阴证溃疡

3.走黄溃疡

4.虚陷溃疡

5.压迫性溃疡

6.疮痨性溃疡

7.恶性溃疡

(六)辨皮损

1.原发损害

2.继发损害

六、体质辨证

七、经络辨证

1.人体各部所属经络

2.十二经络气血之多少

3.引经药

第三节 外科疾病的内治要点

一、泻火解毒

二、消、托、补三法

三、圆机活法

四、经络用药

(一)根据经络气血之多少用药

1.多血少气之经

2.多气少血之经

3.多气多血之经

(二)循经用药

1.使用归经属性与病变经络有关的药物

2.引经药

第四节 外科疾病的外治要点

一、外治的原则

1.要根据病情阶段用药

2.注意控制感染

3.用药宜先温和、后强烈

4.用药浓度宜先低后高

二、外治的技法

1.局部技法

2.腧穴技法

3.其他技法

三、案例示范

(一)首先辨病、次决阴证阳证、再辨证候

1.患者主症

2.辨病

3.辨证候

(二)证候分析

(三)治法方药

(四)按语

第三章 中医妇科

第一节 月经病

一、月经病的生理与病理特点

(一)月经的生理特点及病理联系

(二)月经病的主要病理产物

1.瘀血

2.痰饮

(三)相关脏腑对月经病的影响

1.肾

2.肝

3.脾胃

二、月经病的常用辨证方法

三、月经病的辨证思路

1.明确病名诊断

2.辨月经及全身状况

3.痛经的辨证论治

4.年龄对辨证的影响

四、月经病的诊疗要点

(一)月经病的治疗原则

(二)月经病的治疗方法

1.调经之法

2.周期疗法

(三)女性保健措施

(四)月经病药膳方

1.理气法

2.活血理血法

3.化湿祛痰法

4.和胃法

5.补肾固冲法

6.温经逐寒法

7.清热凉血法

8.涩精止血法

9.养血安神法

五、案例示范

(一)主证分析

(二)证型分析

(三)治法方药

第二节 带下病

一、带下病概述

1.带下病的分类

2.带下病的辨证

3.带下病的检查

4.带下病的诊断

5.带下病的治疗

二、带下病的生理与病理特点

(一)带下的生理功能及病理联系

(二)带下病的主要病理产物

1.痰饮

2.瘀血

(三)相关脏腑对带下病的影响

1.肾

2.脾胃

3.肝

三、带下病的常用辨证思维方法

四、带下病的辨证思路

(一)带下病的主要证型

1.脾虚白带

2.湿热黄带

3.血热赤带

4.寒湿白带

5.肾阳虚衰

6.肾阴虚热

(二)外治法

1.中药外洗

2.中药熏洗

3.中药纳药

五、带下病的诊疗要点

六、案例示范

(一)主证分析

(二)证型分析

(三)治法方药

七、带下病的预防与调护

(一)饮食护理要点

(二)带下病的预防

(三)保健护理时需注意

第三节 妊娠病

一、妊娠病概述

1.概念及病因

2.发病机理

3.治则治法

二、妊娠病的生理与病理特点

(一)妊娠的生理及病理联系

(二)妊娠病的主要病理产物

1.瘀血

2.痰饮

(三)相关脏腑对妊娠病的影响

1.肾

2.脾胃

3.肝

三、妊娠病的常用辨证思维方法

四、妊娠病的辨证思路

(一)妊娠疾病的诊断

1.异位妊娠的诊断(图3-7)

2.宫内妊娠的转归(图3-8)

(二)妊娠疾病的辨证

1.宫内妊娠——胎元不固

2.宫内妊娠——妊娠恶阻

五、妊娠病的治疗要点

1.分清胎病及母还是母病动胎

2.辨胎是否可安

3.治病与安胎并举

六、案例示范

(一)主证分析

(二)证型分析

(三)治法方药

第四节 产后病

一、产后病概述

(一)产后病的种类

1.常见的产后病

2.产后急危重症

(二)产后病病因病机

1.亡血伤津

2.元气受损

3.血瘀内阻

4.外感六淫,或饮食房劳所伤

(三)产后病的诊断与辨证要点

1.诊断要点

2.辨证要点

(四)治疗原则

(五)用药特点

(六)产后病的调护

二、产褥期的生理病理特点

(一)产后的生理功能及病理联系

(二)产后病的主要病理产物

(三)相关脏腑对产后病的影响

1.脾

2.肝

3.肾

4.心

三、产后病的常用辨证思维方法

四、产后病的辨证思路

五、产后病的治疗要点

1.治疗原则

2.产后用药“三禁”

3.中西医结合

六、案例示范

(一)主证分析

(二)证型分析

(三)治法方药

第四章 中医儿科

一、中医儿科临床思维的重要性

二、培养中医儿科临床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必要性

三、中医儿科特色病种的辨证思路训练

(一)常用辨证思维方法

1.脏腑辨证

2.八纲辨证

3.卫气营血辨证

4.指纹辨证

(二)儿科特色病种的诊断与辨证思路

1.反复呼吸道感染

2.泄泻

3.多动症

4.性早熟

5.紫癜

四、儿科用药特点及注意事项

(一)内服药用药原则

1.处方强调轻巧灵活

2.重视固护脾胃

3.慎用峻猛有毒之品

(二)灵活使用外治法

(三)重视对家长进行宣教

五、案例示范

(一)诊治思路

(二)主证分析

(三)证型分析

(四)治法方药

(五)用药分析

第五章 针灸、推拿与康复

第一节 针灸

一、经络腧穴

(一)经络

1.经络的生理功能

2.经络的病理变化

(二)腧穴

二、针灸学的常用辨证思维方法

(一)八纲辨证

(二)脏腑辨证

(三)经络辨证

1.经络辨证在诊断方面的意义

2.经络辨证在治疗方面的意义

三、针灸临床的辨证思路

1.司外揣内

2.病证相应

四、针灸的治疗要点

(一)治疗原则

1.补虚泻实

2.清热温寒

3.治标治本

4.三因制宜

(二)制定处方

1.选取穴位

2.刺灸法的选择

五、针灸临床诊疗思维培养

六、案例示范

第二节 推拿

一、推拿治疗原理

(一)疏通经络,行气活血

(二)理筋整复,滑利关节

(三)调整脏腑功能,增强抗病能力

二、推拿手法

(一)成人推拿手法

1.松解类手法

2.整复手法

(二)小儿推拿手法

(三)手法要点

1.推拿手法必须准确、标准、规范

2.推拿手法的刺激与治疗效果

3.根据治疗原则选用手法

三、推拿临床思维方法培养

四、推拿学辨治思路

(一)八纲辨证

1.阴阳辨证

2.表里辨证

3.寒热辨证

4.虚实辨证

(二)脏腑经络辨证

(三)皮脉肌筋骨辨证

1.皮毛

2.血脉

3.肌肉

4.筋

5.骨

(四)小儿推拿辨证

1.补虚泻实

2.调整阴阳

3.五脏辨治

五、推拿治疗要点

(一)成人推拿

1.推拿原则

2.手法选用

(二)小儿推拿

1.三因制宜

2.治未病

3.治则

六、案例示范

第三节 康复

一、中医康复特点

1.防治结合

2.综合治疗

3.简便廉验

4.独具特色

二、中医康复疗法临床思维培养

三、中医康复治疗的原则

(一)调和阴阳平衡,以调阳为主

(二)调理精、气血、津液

(三)三因制宜和因病制宜

1.因时制宜

2.因地制宜

3.因人、因病制宜

(四)杂合以治

1.标本结合

2.动静结合

3.医疗和自疗相结合

四、中医康复治疗要点

(一)辨证康复观

(二)综合施治

1.形神结合

2.内外治相结合

3.药食并举

五、偏瘫的中医康复要点

(一)偏瘫的分类及临床表现

(二)中医对中枢性瘫痪的康复思路

1.中药康复治疗

2.针灸疗法

3.其他康复方法

六、案例示范

第六章 中医骨伤科

第一节 骨折病

一、骨折病的生理与病理特点

二、骨折病的常用辨证思维

1.皮肉筋骨辨证

2.外力性质辨证

3.骨折的分型与分类

三、骨折病的诊查技巧

(一)骨折的局部望诊技巧

(二)骨折的局部触诊技巧

1.触摸法

2.挤压法

3.叩击法

4.旋转法

5.屈伸法

6.摇晃法

四、骨折病证治疗要点

(一)手法治疗要点

1.骨折手法整复时间

2.骨折手法操作时间

3.骨折手法间隔时间

4.骨折手法操作要求

(二)药物治疗要点

1.损伤初期(伤后1~2周内)

2.中期治法

3.后期治法

(三)固定要点

(四)功能锻炼要点

1.局部锻炼

2.全身锻炼

3.器械辅助

第二节 脱位病

一、脱位病的生理与病理特点

二、脱位病的常用辨证思维

1.关节结构辨证

2.病因性质辨证

3.脱位的分类

三、脱位病的诊查技巧

(一)一般症状诊查

1.疼痛和压痛

2.肿胀

3.功能障碍

(二)特有体征诊查

1.关节畸形

2.关节盂空虚

3.弹性固定

4.脱出骨端

四、脱位病治疗要点

1.手法治疗要点

2.药物治疗要点

3.固定要点

4.功能锻炼要点

第三节 筋伤病

一、筋伤病的生理与病理特点

二、筋伤病的常用辨证思维

1.外力性质辨证

2.病理性质辨证

3.损伤病程辨证

三、筋伤病的诊查技巧

1.一般症状的四诊结合

2.筋伤特殊体征

四、筋伤病治疗要点

(一)手法治疗要点

(二)药物治疗要点

1.筋伤初期(1~2周)

2.筋伤中期(3~6周)

3.筋伤后期(6周以后)及慢性劳损

(三)固定要点

(四)功能锻炼要点

第四节 内伤病

一、内伤病的生理与病理特点

二、内伤病的常用辨证思维

(一)内伤性质辨证

1.伤气

2.伤血

3.气血两伤

4.伤经络

5.伤脏腑

(二)内伤部位辨证

1.头部内伤

2.胸胁部内伤

3.腰腹部内伤

三、内伤病的诊查技巧

(一)一般症状四诊诊查

1.全身诊查

2.局部诊查

(二)特殊症状诊查

四、内伤病的治疗要点

1.闭证治疗要点

2.脱证治疗要点

第五节 骨病

一、骨病的生理与病理特点

二、骨病的常用辨证思维

1.骨病性质辨证

2.病理因素辨证

三、骨病的诊查技巧

1.望、闻、问、切、动、量六诊结合

2.体征诊查

四、骨病治疗要点

1.内治法治疗要点

2.其他疗法治疗要点

第七章 中医五官科

第一节 耳科病证

一、耳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二、耳科病证辨证的常用思维方法

1.辨虚实

2.辨脏腑病位

三、耳科病证主要证候的辨证思路

四、耳科病证的治疗要点

1.常用治法

2.内外治疗相结合

五、案例示范

(一)辨病(主证分析)

(二)证候分析

1.辨病邪特点及所属脏腑

2.辨虚实

(三)治法方药

第二节 鼻科病证

一、鼻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二、鼻科病证辨证的常用思维方法

1.辨虚实

2.辨寒热

3.辨脏腑病位

三、鼻科病证主要证候的辨证思路

四、鼻科病证的治疗要点

五、案例示范

(一)辨病(主证分析)

(二)证候分析

1.辨病邪特点及所属脏腑

2.辨虚实

(三)治法方药

第三节 咽喉科病证

一、咽喉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二、咽喉科辨证的常用思维方法

1.辨寒热

2.辨虚实

3.辨脏腑病位

三、咽喉科病证主要证候的辨证思路

四、咽喉科病证的治疗要点

五、案例示范

(一)辨病(主证分析)

(二)证候分析

1.辨虚实

2.辨所属脏腑及病性

(三)治法方药

第四节 眼科病证

一、眼科病证的生理与病理特点

二、眼科病证的常用辨证思维方法

1.辨脏腑病位

2.辨外障与内障

3.辨虚实

三、眼科病证主要证候的辨证思路

四、眼科病证的治疗要点

五、案例示范

1.主症分析

2.证型分析

3.治法方药

第八章 急危重症

第一节 概论

一、急危重症的基本思维特点

1.简明快捷的诊断思维模式

2.救命为先的治疗策略

二、中医急危重症理论的继承与创新

三、急危重症救治要求及注意事项

第二节 急危重症治则治法

一、治则

1.及早祛除病因和诱因

2.救命留人的“生命观”

3.明辨虚实、权治缓急的“正邪论”

4.动态观察、辨证救治的“恒动观”

5.已病防变、随证救治的“未病论”

二、治法

(一)祛邪法

1.宣透发汗法

2.清热解毒法

3.通里攻下法

4.活血化瘀法

(二)扶正法

1.益气回阳固脱

2.益气固引救逆

(三)醒神法

1.开窍醒神

2.益元醒神

(四)吐洗法

1.吐法

2.洗法

(五)探病法

(六)扶正祛邪法

1.合并使用扶正祛邪

2.先后使用扶正祛邪

第三节 两纲三态六要辨证思维

一、首辨两纲——急危重症的临证思辨总纲

(一)阴证与阳证

1.望诊

2.闻诊

3.问诊

4.切诊

(二)阴脱与阳脱

1.辨汗

2.辨四肢末端的温度

3.辨舌脉

(三)案例示范

二、次分三态,确立急危重症正邪关系之本

三、辨析六要,明确急危重症复杂病机及其动态演变的病机核心

(一)表里辨证

1.寒热

2.兼证

3.舌脉

(二)寒热辨证

(三)寒热和表里

(四)再辨识虚实

第九章 中医临床实践能力培养

第一节 张仲景临床思维特点

一、临床思维主要特点

二、病案分析

1.太阳病的诊治思路

2.自诊病案

三、小结

第二节 李东垣临床思维特点

一、临床思维主要特点

二、病案分析

1.麻木病案

2.自诊病案

三、小结

第三节 叶天士临床思维特点

一、临床思维主要特点

二、病案分析

1.时疫病案

2.自诊病案

三、小结

1.卫气营血辨证丰富热病辨证内容

2.三焦理论丰富温病辨治体系

3.辨舌验齿之法丰富诊法内涵

4.强调脾胃分治创甘润养胃疗法

5.发展中风学说倡导阳化内风之说

6.阐发络病理论丰富治络之法

第四节 吴鞠通临床思维特点

一、临床思维主要特点

二、病案分析

1.湿温病案

2.自诊病案

三、小结

第五节 丁甘仁临床思维特点

一、临床思维主要特点

二、病案分析

1.伤寒病案

2.自诊病案

三、小结

1.六经为纲,寒温融合

2.善用经方,轻灵和缓

第六节 郑钦安临床思维特点

一、临床思维主要特点

二、病案分析

1.齿牙肿痛辨治

2.惊悸辨治

三、小结

1.阴阳为纲,尤重心肾阳气

2.百病不离六经气化

3.联系实际,阐释条文精义

第七节 张锡纯临床思维特点

一、临床思维主要特点

二、病案分析

1.腹痛病案

2.自诊病案

三、小结

1.博采众长,继承创新

2.对症用药处方讲求少而精

3.善用石膏

4.遣方用药注重维护脾胃升降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