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四、经方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方剂素有“经方”与“时方”之分,在学术上又有“经方派”与“时方派”之别。所谓“经方”,《辞海》云:“经方,中医学名词,古代方书的统称。后世称汉代张仲景的《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书中的方剂为经方,与宋元以后的时方相对而言。”

张仲景首创“六经辨证”,将外感疾病演变过程中的各种证候,进行综合分析,归纳其病变部位、寒热趋向、邪正盛衰,而区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厥阴、少阴六经。六经病证是经络、脏腑病理变化的反映。其中三阳病证以腑的病变为基础;三阴病证以脏的病变为基础,所以说六经病证基本上概括了脏腑和经络的病变。运用六经辨证,不仅仅局限于外感病的诊治,对肿瘤和内伤杂病的论治,也同样具有指导意义。在临床上遵循“病脉证并治”模式,首先区分的是“病”,在辨清“病”的基础上,再根据脉象和症状进行辨证,通过病、脉、证的分析,确定所用的方药。以太阳病为例,根据患者表现出的症状“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辨病为太阳病,如其出现发热、汗出、恶风、脉缓,则为太阳中风证,可用桂枝汤治疗;如其出现发热,或未发热,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此为太阳伤寒证,可用麻黄汤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