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案例示范
【病案一】
靳某,男,6岁,1964年2月18日初诊。吐泻5日,身冷如冰,呼吸微弱,肛门如洞,续断有暗红色粪水渗出,面色如土。全家围于床前,号啕大哭,呼天抢地。诊之寸口无脉,趺阳脉微,知一丝胃气尚存。急予参附汤救之。
红参15g,炮附子10g,干姜5g。
浓煎,一滴一滴不断地抿入口中,经半日两煎服尽,阳气竟回,身温睁目,肢体亦可移动,寸口脉虽微弱,然已可触知。继予上方加赤石脂10g,回阳救逆,固涩下元。1剂后洞泄亦止。三诊上方又加山茱萸15g,2剂,阴阳两兼,药尽而愈。
【病案二】
尹某,女,67岁,1977年5月12日初诊。
现病史:患者于3天前因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经西医全力抢救,血压仍在20~40/0~20mmHg。心电图示后侧壁广泛心肌梗死。为保证液体及药物的静脉通路,两侧踝静脉先后被剖开,均有血栓形成而且粘连。因静脉给药困难,抢救难以继续,仅间断肌内注射中枢兴奋剂,家属亦觉无望,亲人齐聚,寿衣备于床头,以待时日,同时请中医会诊。
刻下证见:喘促气难接续,倚被端坐,张口抬肩,大汗淋漓,头面如洗,面赤如妆,浮艳无根,阳脉大而尺欲绝,舌光绛无苔且干裂,中医诊为脱证,此乃阴竭于下,阳越于上。急用山茱萸45g,检净核,浓煎频服。下午3时开始服药,当晩9时,血压升至90/40mmHg,喘势见敛。连续服药2天,共进山茱萸150g,阳脉见敛,尺脉略复,喘促大减,血压110/70mmHg。至第5天,两关脉转弦劲而数,并发胸水、心包积液,胸脘疼痛憋气,改用瓜蒌薤白白酒汤加丹参、赤芍、白芍以活血化瘀、化痰宣痹。治疗至第8天,X线胸片检査,诊为心包积液并胸水。两寸脉弦,中医诊为饮邪犯肺。以上方加葶苈子10g、大枣7枚。服1剂,胸中豁然,再剂症消。后用养阴佐以活血化瘀之品,调理月余,病情平稳。两踝剖开处溃烂,骨膜暴露,转外科治疗4个月方愈。出院时心电图仅留有病理性Q波。
按语:以上医案均为第二届国医大师李士懋的医案。病案一属于因吐泻5日所致的阳脱证。临床首辨阴阳,根据身冷、呼吸微弱、寸口脉无,诊为亡阳证,趺阳脉微,为胃气未绝,尚有一线生机,予以参附汤回阳救逆。病案二属于阴脱证。根据喘促端坐、大汗如洗、面赤浮艳、舌光绛无苔且干裂、阳脉大而尺欲绝,诊为阴竭阳脱证,用大剂山茱萸为师法张锡纯,以救阴而收敛浮越之阳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