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体质辨证

六、体质辨证

随着现代科技和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个体化治疗越来越受到医学界的重视,因此也更加关注人的自身状态及处于自然、社会环境影响下的人与疾病的联系,即疾病的内因—体质的研究,以期取得更好的疗效。

现代医学基因的研究表明体质差异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有着数千年宝贵经验的中医体质学也更显其先进性和优势。必将在疾病的预防治疗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中医早在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就强调先天禀赋和素禀等在发病、疾病转归、治疗中的重要性。对个体及不同群体的体质特征、差异规律、体质的形成与变异规律,体质的类型与分类方法,体质与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体质与疾病的诊断,辨证及治疗方法、用药规律,体质与预防养生等方面均有论述。

《灵枢·寿夭刚柔》说:“人之生也,有刚有柔,有弱有强,有短有长,有阴有阳”。《灵枢·阴阳二十五人》采用取象比类的方法,根据五行特性和征象,对人体的体形、禀性等,进行体质分类。将人体分为二十五种体质类型。《灵枢·逆顺肥瘦》以体型特征为主,结合气血状态,将人体分为肥人、瘦人、肥瘦适中人三型。《灵枢·卫气失常》则将肥胖之人又分为膏型、脂型、肉型。这种分类有助于掌握肥、瘦、常人的生理和形态特征。《灵枢·论勇》根据人之不同禀性。结合体态、生理特征,将人体分为两类:心肝胆功能旺盛、形体健壮者,多为勇敢之体:心肝胆功能衰减、体质虚弱者,多系怯弱之人。这样分类有利于分析病机、诊断疾病。

体质与外科疾病的关系,在《黄帝内经》中也有论述,《素问·异法方宜论》云:“东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鱼盐之地,海滨傍水,其民食鱼而嗜咸……故其民皆黑色疏理,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在此说明了地域性差异、饮食习惯与体质类型及疾病之间的关系。

而在临床实践中,体质学说对外科疾病的防治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主要体现于预防和发病、疾病的转归、辨证与治疗等方面,有其独特性。《黄帝内经》说“热胜则肉腐,肉腐则为脓”,《医学入门》又说“盖热非湿,则不能腐坏肌肉为脓”,说明痈疽等外科疾病,其发病多与热和湿有关,故体质为阳盛痰湿者较之阴寒体质者则更易发病,而阳盛痰湿且肥胖者还易患动脉硬化闭塞症等疾病。可见,体质不同,对于发病有一定决定作用。体质是疾病发生的重要物质基础。很多的疾病包括外科疾病的发病,都与体质密切相关。

此外,体质因素对疾病的性质,转归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黄帝内经》中有风之伤人,有五变之说,此皆为个人体质不同使然。临床上阳盛之人患痈疮,嗜食肥甘,易于热化,常常痈毒内陷,病情较重。而阴寒之人患痈疮,则不易痈毒内陷,病情较轻。

在辨证论治方面,外科辨脓、疮口之形质,为其体质辨证特点。一般脓液稠厚者,其人元气较充;脓液淡薄者,其人体质多弱等,其治各异。

总之,在外科疾病的认识和治疗中,要结合体质因素。既要强调辨证治疗,又要重视辨质治疗,二者可以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提高疗效。对于体质与疾病性质相同的,质证同治,即辨证治疗疾病后期以同性药物改善病人病理体质,减少易患因素,预防疾病的再发,以期病去根除。体质与疾病性质不同的,质证异治,要顾及治疗药物之性与体质之属不同,可加重病人的病理体质,故佐以与治疗药物性味相反的药物调理病人体质,勿使病人病去而人更伤。如体质阳虚或阴寒之人,发疮痈等实热性病,若一派寒凉,痈热易除,而病人阳气更虚,阴寒更盛,必宿根为害、变生它症。

应用现代科学手段,将基因—体质—外科疾病—治疗进行综合研究,有着巨大的临床意义,也必将推动中医外科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