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动态平衡观
2025年08月10日
三、动态平衡观
《素问·六微旨大论》指出:“夫物之生从于化,物之极由乎变,变化之相搏,成败之所由也……成败倚伏生乎动,动而不已,则变作矣。”一切事物的发生、发展、变化和衰亡,都根基于运动,是在运动过程中产生的。而运动中蕴涵静止,静止中包含有运动,动静的辩证转化决定了万物的生长化收藏。中医认为,一切物质,包括整个自然界,都处在永恒无休止的运动之中。所以人体的健康和疾病等问题,也是变化的,而非一成不变的。
中医理论用阴阳学说概括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的对立双方,阴阳之间存在着对立、转化、资生、制约等关系,阴阳双方始终处于此消彼长的不断运动状态,人体要将身体维持在一个“阴平阳秘”的状态,就能不生病。临床病情复杂多变,同样一个肾阳不足的寒证,根据辨证,可以“益火之源,以消阴翳”,采用壮肾火来消除寒证。如患病时间较久,肾阳不足而导致肾阴也亏虚,则在治疗中宜采用“扶阳以配阴”,根据中医“独阳不生,孤阴不长”的理论,壮阳同时也应配伍滋阴药。
与西医治疗方法相比,中医的治疗是以恢复机体动态平衡为最终目标。以外感性疾病为例,西医对于细菌、病毒、支原体等病原体,采用针对性的抗生素杀灭病原微生物,达到治疗的目的。但是中医则不直接针对病原体,通过调节机体恢复体内平衡来达到治疗目的,如中医辨证外感高热性疾病是阳明经证,就可以用白虎汤来治疗,白虎汤中的四味药石膏、知母、粳米、甘草,根据现代研究,均没有杀灭病原体的作用,但是四者相合,使得机体内部产生变化,改变病原微生物的生存环境,同样可起到退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柳文,王玉光.中医临床思维[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2]王新华.中医基础理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3]畅达.中医临床思维要略[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