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数思维的建立
中医文化其实是中国文化的折射,基于中国独特的“天人合一”整体观念,中医认识世界向外延伸逐渐形成了象思维,向内归纳逐渐形成了数思维。所谓“医易同源”,《素问·五运行大论》云:“夫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天地阴阳者,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易经》讲卦象,《黄帝内经》论藏象,有学者又推之证象、药象、方象等。这种认识和处理问题的方法,与西方之“还原论”“分割法”思维,有着根本不同。是“复杂性科学”的系统研究方法。然以象观之,则偏于宏观与静态的把握;若要把握微观和动态则必须知其变数,如《周易·系辞》所谓“君子居则观其象……动则观其变……”所以中医临床还强调数思维。中国古人们非常聪明,知道数之大无穷极,数不胜数,故归纳其要,简而化之,发现其事物的根本核心就是阴阳。掌握了阴阳之道,可以说是认识把握万物的根本原则,正如《素问·阴阳离合论》所讲:“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以及《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古人进一步归纳数字的规律,又总结了五行、河图洛书之数,进而演绎八卦、六十四卦等。各从其类,以简驭繁,以此认识和处置天地人的一切事物。如《素问·五运行大论》云:“夫数之可数者,人中之阴阳也。然所合,数之可得者也。”《灵枢·五乱》又云:“五行有序,四时有分,相顺则治,相逆则乱。”
阴阳四时五行、五运六气、药味药量、节气时辰等,这都是中医数思维的体现。而数里是否包含更深层次的意义,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验证。所以说象数思维是中医收集资料后,通过比较、类比、演绎归纳及综合分析等处理疾病的基本方法,是中医把握活的人体生理病理及诊疗疾病的智慧,并以此为基础逐渐建立了中医独特的理论体系。
笔者认为未来的医学模式应该是以中医整体观、象数思维为指导的“生物、心理、社会、自然、时间”医学模式。只有深刻理解和掌握了中医整体观内涵,以象数思维为基础,结合面思维、点思维,并与现代科学理论相互参证补充,才能真正建立中医临床诊疗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