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湿温病案

1.湿温病案

王某,三十三岁。壬戌四月二十二日,证似温热,但心下两胁俱胀,舌白,渴不多饮,呕恶嗳气,则非温热而从湿温例矣,用生姜泻心汤之苦辛通降法。

生姜一两,干姜五钱,茯苓六钱,生薏仁五钱,半夏八钱,黄芩三钱(炒),黄连三钱,生香附五钱。

水八碗,煮三茶杯,分三次服,约二时服一次。二煎用水三杯,煎一茶杯,明早服。

二十三日,心下阴霾已退,湿已转阳,应清气分之湿热。

连翘五钱,杏仁泥三钱,银花五钱,藿梗三钱,芦根五寸,滑石五钱,熟石膏五钱,黄芩炭三钱,郁金三钱,黄连二钱。

水八碗,煎三碗,分三次服。渣再煮一碗服。

二十四日,斑疹已现,气血两燔,用玉女煎合犀角地黄汤法。

生石膏两半,牛蒡子六钱,知母四钱,元参八钱,银花一两,薄荷三钱,连翘一两,细生地六钱,犀角(现以水牛角代替)三钱,桔梗四钱,黄芩四钱(炒),人中黄一钱。

二十五日,面赤,舌黄大渴,脉沉肢厥,十日不大便,转矢气,谵语,下证也。予小承气汤。

生大黄八钱,枳实五钱,浓朴四钱。

水八碗,煮三碗,先服一碗,约三时得大便,止后服;不便再服第二碗。

又大便后,宜护津液,议增液法。

麦冬一两(连心),连翘三钱,细生地一两,银花三钱,元参三钱,甘草二钱(炒),煮三杯,分三次服。能寐不必服。

二十六日,陷下之余邪不清,仍思凉饮,舌黄微,以调胃承气汤小和之。

生大黄二钱,元明粉八分,生甘草一钱。

二十七日,昨日虽大解而不爽,脉犹沉而有力,身热不退而微厥,渴甚面赤,犹宜微和之,但恐犯数下之戒,议增液承气,合玉女煎法。

生石膏八钱,知母四钱,黄芩三钱,生大黄三钱(另煎,分为三份,每次冲一份服)。

煮成三碗,分三次服。若大便稀而不结不黑,后服勿冲大黄。

二十八日,大便虽不甚爽,今日脉浮不可下,渴思凉饮,气分热也;口中味甘,脾热甚也。议用气血两燔例之玉女煎,加苦药以清脾痺。

生石膏三两,黄连三钱,元参六钱,麦冬一两,细生地一两,知母三钱,黄芩六钱。

煮四碗,分四次服。得凉汗,止后服;不渴,止后服。

二十九日,大用辛凉,微合苦寒,斑疹续出如许,身热退其大半,不得再用辛凉重剂,议甘寒合化阴气加辛凉,以清斑疹。

连翘三钱,元参四钱,细生地五钱,银花三钱,黄芩三钱,花粉三钱,黄连二钱,薄荷一钱,麦冬五钱,犀角(现以水牛角代替)三钱。

煮三碗,三次服。渣再煮一碗服。

大热虽减,余焰尚存,口甘弄舌,面光赤色未除,犹宜甘寒苦寒合法。

连翘三钱,细生地六钱,黄芩三钱,丹皮三钱,元参四钱,黄连二钱,麦冬五钱,银花三钱。

水八碗,煮三碗,分三次服。

初二日,于前方内加犀角(现以水牛角代替)二钱、知母钱半。

初三日,邪少虚多,宜用复脉去桂、枣,以其人本系酒客,再去甘草之重甘,加二甲、丹皮、黄芩。此甘润化液,复微苦化阴,又苦甘咸寒法。

初四日,尚有余邪未尽,以甘苦合化入阴搜邪法。

元参二两,黄芩二钱,麦冬八钱,知母二钱,细生地六钱,生鳖甲八钱,银花三钱,丹皮五钱,连翘三钱,青蒿一钱。

头煎三茶碗,二煎一茶碗,分四次服(《吴鞠通医案·卷二》)。

按语:本案为湿温病,以三焦为纲,分为上、中、下之病位,进而明确经络脏腑之不同,再以卫气营血分病邪的浅深程度,邪在卫气治以辛凉解表,邪入营血治以清营凉血,并注重顾护阴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