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建立
大学生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的现象,除加强大学生的心理辅导与教育等长远举措外,还应建立预警干预机制。其一项有效措施就是建立在校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形成一个普查、咨询、跟踪、干预调节一体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据了解,在1990年,只有少部分高校为在校大学生建立了心理健康档案。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在新生入校后,就为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通过心理症状自评、大学生人格问卷等形式,对学生人格的基础描绘,建立了大学生心理档案。据了解,江西省教育厅社政处是省心理健康教育的主管部门,据该处介绍,当前江西全省19所本科院校和绝大多数专科学校都设立了心理健康咨询中心,配备了专职心理教师,普遍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了教学范围,并建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据悉,全国还有部分中专学校和中小学建立了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是学生心理世界状况的资料库。
一般说来,学生心理档案包括以下内容:
1.个人基本信息;
2.主要社会关系;
3.个性心理特征;
4.心理健康状况;
5.职业兴趣和就业指导;
6.动态更新管理系统;
7.统计及预警功能;
8.综合管理系统。
对大学生的心理档案要进行科学的规划和管理。目前,笔者所在大学的学生心理档案管理的方法是:将所有心理档案,集中统一保存在校级心理咨询中心的档案室,以班级为单位,按学号顺序,将每个学生的心理健康测试的表格及材料装入个人的档案袋中,相同班级的学生心理档案存于一个档案盒中(较多学生的班级分两个或多个档案盒)。“问题学生”的档案在以班级为单位的档案目录中标注出来。档案盒存放在档案柜中,不同系别的学生心理档案存放在不同的档案柜中,并在档案柜上标识出来。学生心理档案的形式主要有文本式和电脑软件式(也称“电子”心理档案),文本式又有档案袋和专项卡片两种方式。电脑软件式资料管理方便规范,工作效率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