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题的总体框架
1.绪论:问题的提出
2004年,中国签约加入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正式将“非遗保护”纳入政府职能范围。国家相关政策提出了“要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和“搜集、记录、分类和编目”等非遗建档保存要求,档案式保护是非遗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档案部门作为历史文化记忆的中心,在非遗建档保存上有非常突显的优势。然而,档案部门在非遗建档保存工作中参与面相对较窄,处于相对被动地位,尚未纳入全国非遗保护工作的部际联席会议制度之内,在非遗建档保存中本应占有一席之地的地位被忽视。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之一的共享发展理念,为有效破解制约档案部门在非遗建档保存中地位和作用的各种问题,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的指导意义。为此,在深入研究前须把非遗、非遗档案、非遗建档等相关概念及关系搞清楚,了解非遗档案的现状、非遗档案的特点和分类研究以及档案学等相关学科融入非遗保护的切入点等研究基础。
2.共享发展理念与非遗建档保存工作的内在契合
非遗建档保存生态环境中,共享发展理理念的内涵包含四个方面: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近共享。非遗保护涉及面广,国家提出建立联席会议机制,由参与非遗保护的政府部门,社会组织、非遗传承人、非遗研究人员来共同参与合作共建共享,非遗建档是个逐步完善、积累的渐进式共享,全面共享,最终实现非遗成果为全人类共享。非遗建档的最终目的是开发利用,实现资源共享,这与共享发展理念且有高度契合,让所有参与者共建共享非遗成果。
3.非遗建档保存的制约因素
包括政府政策制度、社会公众认知程度、保障经费等方面的社会因素和档案部门的保管条件、技术能力、服务意识等方面自身因素的影响。
4.共享发展理念下的非遗建档的着力点:法规制度体系建设
加快完善非遗法规制度体系。非遗档案工作体系的内容:①组织管理体系;②法规制度体系;③规范标准体系实体分类体系;④理论与技术支撑体系;⑤建立保障体系,确保法规制度有效实施。
5.非遗建档保存工作实务
非遗档案工作是围绕非遗档案采集、建档开展的一系列工作,主要包括非遗档案的收集(征集)、鉴定、整理、保管、开发利用等内容。档案机构工作人员从非遗机构相关工作人员和非遗传承人收集或征集档案,主要包括:①与非遗的形成和发展历程相关的档案资料;②实物档案;③传承人档案;④与“申遗”有关的档案资料;⑤非遗调查研究和遗产项目开发利用过程中形成的档案资料。非遗信息采集的渠道:一是常规收集。一方面向非遗中心、文化馆、博物馆、传承人等单位收集,另一方面向乡镇基层收集。二是重点收集,派专业人员重点收集。三是结合民俗节日开展收集。将非遗加以收集、整理、建档,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将其有效的保护起来,这是非遗保护的首要步骤。非遗建档保存原则:及时建档原则、真实完整原则、系统有序原则、分级保护原则。
6.共享发展理论指导下的非遗建档保存策略研究
创新非遗建档保存体制的领导,建立由政府主导,文化、档案等部门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非遗建档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明确职责分工,协调各方面的关系;进一步建立与健全非遗建档保存的法规制度;加强与文化、文物、非遗研究等部门合作,保证非遗档案的齐全完整;开创“民间主体参与,政府引导支持”,形成社会参与和合作的共享群体;培训非遗参与人员的档案管理专业知识,建立一支专业的非遗建档队伍;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各种载体形式的非遗“记忆工程”数据库,实现非遗资源共享;做好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全民非遗建档保存意识,调动社会公众力量参与非遗建档保存实践,实现全民共享。
7.非遗建档典型案例——龙南县传习所保护非遗档案实践
龙南是个千年客家古县,目前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9个,其中国家级项目1个、省级项目5个。目前,已建成太平堡龙船会、客家织带、客家山歌、香火龙、传统榨油技艺等5个传习所。为让宝贵的非遗文化世代传承,焕发出新的光彩,龙南率先在全市创建以生产传习和展示销售为主要功能的传习所,明确传习所建设标准,比如场地不少于100平方米,传承人员2名以上,年传习活动不少于100小时。通过出台《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习所管理办法》,完善非遗保护工作机制,实施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程,搭建传承交流平台,开展宣传展演,推动非遗文化薪火相传。龙南还经常组织代表性传承人到中小学校开设客家山歌、剪纸、采茶舞培训,使非遗文化成为对青少年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并与旅游经济融合发展,走出了一条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新路径。2015年至今,传习所报送抢救性整理非遗资源线索60余条,完成文字记录11万余字,先后对杨村过山溜、赣南围屋营造技艺等项目及部分代表性传承人,进行了全面的采集、归档保存和建立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