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献建档保护的具体实施措施
1.全面普查,广泛深入地征集建档材料
目前,红色文献建档材料的保存部门较为分散,主要散存在各市县文化部门、党史部门、博物馆、革命纪念馆中,以及个人手上。这样的保存状况十分不利于建档工作的开展。因此,应做好材料征集、备案工作,实现档案材料的统一管理。笔者建议,征集工作应由各市县档案馆牵头开展。首先,充分掌握材料的分布情况,以及保管单位和个人的相关情况,明确征集工作的范围和对象,红色文献的基本信息、破损情况和保存状况信息等,据此制订详细的工作计划。其次,加大征集工作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对红色文献建档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争取社会各界人士支持征集工作;加强与材料保管单位和个人的联系,争取他们配合征集工作。再次,扩宽征集渠道、创新征集手段与方法,鼓励社会向档案馆捐赠建档材料,或通过寄存、影印、复制等方式将材料保存在档案馆中,并予以一定的奖励。
2.坚持真实性
要对收集到的材料进行鉴定,鉴定文献的真伪及其价值的大小,对同一历史事件如果出现多种材料不吻合的情况一定要多方佐证确保其真实性。对于赣南红色文献建档一定要坚持真实性、完备性和独特性。同时,要对收集到的材料进行整理,按照赣南苏区期间活动的时空特征,从文献材料的来源、时间、内容、形式等分类归档,客观地展现赣南苏区红色文献的清晰脉络,方便利用。
3.科学保管与修复
对红色文献从价值高低、损害程度严重与否、信息流失快慢等三个方面综合判断,评定红色文献抢救、修复、保护的必要性和应采取的措施。对收集进馆的红色文献要创造良好的库房保管条件,控制温湿度,采取“八防”措施。对破损严重的,要采取抢救措施,科学修复。
4.数字化保护,网络化共享,建立数字化文献馆
由于各种原因红色文献的破坏日益严重,可运用数字化技术建立红色文献数字化档案便于红色文献建档保管和利用。借鉴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经验和做法,将文献内容转换成数字信息进行长久保存,这样既有利于保护材料原件,也方便开展研究。赣南苏区红色文献数字化是充分利用各种IT技术将红色文献转化成数字化形态,并以红色文献为资源来进行生产,进而向社会提供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文化产业数字化模式,将使红色文献得以永久保存和传承。赣南苏区红色文献数字化保护是通过录入、扫描、摄影、转录、摄像等方式,将非数字化的红色文献资源加工转换成数字资源,并建立数据库进行储存、管理与共享的整个流程。在数字化工作的基础上,需要建立此文献信息数据库,实现档案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利用。建立数字化文献馆——一种适合于向广大民众传播红色文化资源的平台,通过网络传播和信息共享来促进红色文化的异地交流和广泛传播。
5.拓宽红色革命历史文献档案的利用渠道
对红色文献的开发利用是红色文献实现其价值的根本途径,也是红色文献建档保护的主要目的。对红色文献进行开发利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进行红色文献的编研工作对文字材料、照片图册等编辑出版,如出版《赣南红色歌谣集》《赣南红色故事集》等,还可以整理红色文化的相关视频资料等刻录成光盘或者请专门的机构拍摄相关的纪录片和专题,并在学校、企事业单位广泛宣传。二是注重从红色文献中挖掘深刻的红色文化底蕴,最大限度地发挥档案的价值。可以借鉴贵州、湖南、山西等地的成功经验把档案馆建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通过参观赣南师范大学中央苏区博物馆等形式充分发挥红色文献的教育功能。三是积极利用红色文献为红色旅游开发提供资源支持。赣南红色旅游发展已经有一定的基础,将红色文献运用到红色旅游当中,通过红色文献丰富红色旅游的内容,利用红色旅游提升红色文献的价值,也利于红色文献建档保护与红色旅游的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