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学术史梳理及研究动态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保护已经成为全球共识,国外非遗的实践起步较早,具有较为成熟的理念与经验。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代表的一批国际组织在20世纪90年代就倡导非遗建档,自2003年第32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非遗吸引了人类学、民俗学、法学等众多学科的跨学科研究视角,涌现了一批研究成果。国外非遗相关研究,主要来源于1994年创刊的《国际遗产研究期刊》、联合国编辑出版的《国际博物馆》和2006年韩国国家博物馆创刊的《非物质遗产国际期刊》等相关刊物。国际组织和有关国家有许多非遗建档实践,2009—201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遗政府间委员会共确定了12个最佳保护实践,其中,以立档方式来保护非遗的案例不在少数。例如,西班牙普索尔教育项目,通过建立传统文化中心——学校博物馆(School Museum),成功将非遗保护融合到规范式教育中,培养了近500名学生,同时建立了一个拥有770项口述档案的学校博物馆。在巴西,全国性非遗项目呼吁计划在非遗建档方面采取了规划、编制非遗目录清单,研究民族志,创建、执行信息系统化和数据库,制作、保存相关记录和民族志档案,传播传统文化,以及强化社区研究、保护、教育的能力等措施。此外,比利时培育鲁多游戏多样性(Ludodiversity)计划,其开展的基础是从世界各地收集来的有关传统游戏和运动的系统的档案记录和研究材料。由此可见,非遗档案式保护已经成为最佳保护实践中经常使用的方式之一。
我国是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最多的国家,是一个非遗大国。从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5〕18号),到2011年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一直以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引起社会各界关注。档案部门开始积极探索非遗档案工作,档案学界也开始重视对非遗档案管理的研究,而档案式保护正是档案工作者参与非遗保护提出的一种重要方法。笔者2016年12月在中国知网CNKI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和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等4个数据库检索题名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档案”(或“建档”)的文献,匹配为“精确”,删除其中属于新闻报道性的非学术性文章和重复发表的论文之后(以下相同),共检出479篇论文;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为题名,共检出225篇论文;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信息采集”为题名,共检出9篇论文;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建档保存”为题名,共检出2篇论文;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和“共享发展理念”为题名,共检出0篇论文。我国档案学界对非遗档案管理问题的研究始于2005年(发表了第一篇相关论文),2008年后开始引起学者较多关注,到2012年35篇,2013年43篇,2014年36篇达到高潮,近年有所回落。上述论文研究成果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档案对于保护与传承非遗的意义;非遗档案的定义、范围与特征;档案机构参与非遗档案工作的必要性与可行性;非遗档案管理的体制机制;非遗档案管理的体系与原则;非遗档案管理的业务环节;非遗档案管理的技术应用;等等。非遗档案管理已经引起越来越多档案学者的关注,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目前从研究成果的数量来看,总体上这一领域的研究仍然热度不高,成果数量有限;从研究成果的质量来看,真正有深度的、有分量的论著较少;从研究内容来看,阐述介绍性、概念性、必要性、可行性等方面问题的理论探讨论著较多,探讨基本原理、体制机制、法规制度技术方法等方面问题的论著较多;从研究视角来看,这一领域主要是档案学者从档案学的角度、方式和观点来研究,缺少基于其他学科视角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