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现状及趋势

(一)研究现状及趋势

自2003年第32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尤其是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5〕18号)、2011年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以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引起社会各界关注。相应地,我国档案部门开始积极探索非遗档案工作,档案学界也开始重视对非遗档案管理的研究。我国是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最多的国家,是一个非遗大国。

赣州位于赣江上游,江西南部,简称赣南。目前,江西省级非遗项目共370项,赣南已有省级非遗项目67项,占全省的18%,是江西省非遗资源比较富集的区域,其中兴国山歌、赣南采茶戏被列为国家级非遗。赣南还有市级非遗项目86个,罗会武、甘永福等37人被列为省级非遗项目传承人,117人被列为市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赣南客家非遗共涵盖了非遗的九大类,除了种类齐全,品种多样,赣南客家的非遗覆盖的区域也相当广,67项非遗,分布于赣南地区18个县(市、区)的每个角落,不但表明赣南地区客家非遗的丰富性及对其保护的重要性,也为赣南客家非遗的信息采集和建档保存提供了良好的资源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近年来,非遗成为研究热点,非遗保护方式也有多种,而档案式保护正是档案工作者参与非遗保护提出的一种重要方法。笔者2016年6月在中国知网CNKI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和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等4个数据库检索题名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档案”(或“建档”)的文献,匹配为“精确”,删除其中属于新闻报道性的非学术性文章和重复发表的论文之后(以下相同),共检出474篇论文;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为题名,共检出208篇论文;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信息采集”为题名,共检出9篇论文;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建档保存”为题名,共检出2篇论文;以“赣南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为题名,共检出2篇论文。我国档案学界对非遗档案管理问题的研究始于2005年(发表了第一篇相关论文),2008年后开始引起学者较多关注,到2012年35篇,2013年43篇,2014年36篇达到高潮,近年有所回落。上述论文研究成果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档案对于保护与传承非遗的意义;非遗档案的定义、范围与特征;档案机构参与非遗档案工作的必要性与可行性;非遗档案管理的体制机制;非遗档案管理的体系与原则;非遗档案管理的业务环节;非遗档案管理的技术应用;等等。非遗档案管理已经引起越来越多档案学者的关注,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目前从研究成果的数量来看,总体上这一领域的研究仍然热度不高,成果数量有限;从研究成果的质量来看,泛泛而谈、浅尝辄止的论著较多,真正有深度的、有分量的论著较少;从研究内容来看,阐述介绍性、概念性、必要性、可行性等方面问题的理论探讨论著较多,探讨基本原理、体制机制、法规制度技术方法等方面问题的论著较多;从研究视角来看,这一领域主要是档案学者从档案学的角度、方式和观点来研究,缺少其他学者基于其他学科视角的探索。总之,我国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还不太成熟,从发表文章的题目来看,描述性的比较多,而实证性的相对较少,应该从更深、更广的层次来对其进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