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经典火神派的用药风格
任何一个医派都有一套自己的遣方用药风格,火神派也不例外。而且和其他医派相比,其用药法度更鲜明,更有特色。如果把金元四大家的脉案和火神派名家如吴佩衡、范中林等的医案放在一起,明眼人一眼可以认出哪个是火神派的路子,特色鲜明如此。
火神派又称扶阳派,但扶阳是个较为宽泛的概念,只要重视阳气,擅用附子就可以称之为扶阳。在扶阳的前提下,各家有各自的用药风格,或者说派内有派,例如卢门的桂枝法、四逆法,祝味菊扶阳参以温补的风格等,各家用药套路确有不同。谈到火神派,则应该指出以郑钦安为开山宗师,以其开创的理论、方药自成一系的流派,它讲究四大纲领,用药三大特色,即原原本本的火神派,编者著有《火神郑钦安》一书,可以参看。从学术发展的角度看,两个概念可以互用,因为二者都擅用附子,这是共同点;不同点主要在于是否倡用经方这一点上,火神派倡用经方,扶阳派不强调这一点。火神派必定是扶阳派,扶阳派则未必是火神派。名不正则言不顺,鉴于扶阳派、火神派互相混称的现象,我们才提出“经典火神派”的概念,以区别于泛称之扶阳派。其出发点是为了学术研究的便利与严谨,互相学习,共同提高。虽然编者推崇经典火神派,但不排斥扶阳派中好的东西,而是尽量将其吸收进来,以冀丰富经典火神派的学术内涵。
为了理解经典火神派的用药风格,先来看一则郑钦安的案例:
■清代光绪年间,成都府知府朱大人的夫人患吐血症,已经一年多,医药无效,成都府所属16个州、县,纷纷推荐当地名医来为夫人治病。或认为血热妄行,或认为阴虚火旺,或认为血虚,或认为气血两虚。举凡四生丸、六味地黄汤、生地四物汤、八珍汤、十全大补汤、归脾汤等治血套方,轮流服用,却愈医愈坏,气息奄奄。有人推荐郑钦安诊治。
但见夫人面容苍白,虽是夏季,床上还铺着皮毡,盖着丝棉大被,显得十分怕冷。舌质淡红,苔白腻。诊毕,处方四逆汤:制附子120g,炮干姜120g,炙甘草60g。
朱知府看方后瞠目结舌,此方干姜、附子都是大热之药,且量大超常,治此等吐血重症,焉有不惊之理。孰料,药后患者自觉周身凉爽,胸口舒畅,吐血竟然止住,而且吃了两小碗稀饭,患者坦途,由此而愈。
郑钦安给门人讲解说:“府台夫人面容苍白无神,困倦喜卧,胸胁作胀,不思饮食,声音细微,提不起气来。虽时令已届夏至,床上犹垫皮褥,盖丝棉大被,其畏寒可知。吐出之血并非鲜红,而见乌黯黯至有小块。再观其舌质淡红,苔白腻而厚,脉现沉细。种种症状,皆是阳虚症候。”(《火神郑钦安》)
按:这个病例最能代表经典火神派风格,用的是经方,附子剂量超常,药味简净,不愧为一代宗师。
经典火神派的用药风格,最重要者有三条——擅用附子,倡用经方,用药简练。具有这种风格者,称之为“经典火神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