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佩衡

吴佩衡

吴佩衡(1886—1971),名钟权,字佩衡,云南四大名医之一,云南中医学院首任院长,近现代著名中医学家,火神派最重要的代表医家,以擅用附子著称,人誉“吴附子”。桃李满门,为火神派的传播竭尽力量。云南能够成为火神派盛行的省份,吴氏功不可没。

吴氏尊崇《伤寒论》,认为阳气乃人身立命之本,“真阳之火能生气,邪热之火能伤气;邪热之火必须消灭,真阳之火则决不可损也。只有真气运行不息,才能生化无穷,机体才有生命活动。”对于阳虚阴寒证,主张抓住温扶阳气这一主要环节,此为吴氏学术思想的核心,当然也是他擅用辛热药物的理论根基。对疑难重症,失治、误治病例,每以大剂附子力挽沉疴,胆识过人,尤以20世纪40年代救治昆明市市长曾某的儿子和省立昆华医院院长秦某的儿子的重症伤寒而名噪一时,对附子的应用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因获“吴附子”雅号。

吴佩衡忠实地传承了郑钦安的学术思想,从理论到实践至教学一以贯之。他说:“郑钦安先生的著作,是在实践中阐扬仲景医学的真理,其独到之处能发前人所未发。我认为在治疗疾病上很有价值,可以作为中医科学化的基本材料。”(《吴附子——吴佩衡》)1962年主持云南中医学院工作时,将《医理真传》和《医法圆通》作为教参资料翻印,在教学中推广。

吴氏称附子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善于广用、重用之,胆识兼备,屡起疑难大症。在《吴佩衡医案》中,阴证案计有55例,涉及内、外、妇、儿、五官各科多个病种,每案均用附子,可谓方方不离附子。不仅广用附子,而且善用大剂量,处方每剂附子辄用60g,重则每剂250~500g,剂量之大,世所罕见。他认为:“病至危笃之时,处方用药非大剂不能奏效。若病重药轻,犹兵不胜敌,不能克服……故面临危重证候勿需畏惧药毒而改投以轻剂。否则,杯水车薪敷衍塞责,贻误病机,则危殆难挽矣。”在《吴佩衡医案》中,使用附子共计56例,其中成人47例,初诊方100g以上者22例;60g以上者11例;30g以上者12例。复诊逐渐加量至150g者4例;加量至200g者5例;剂量最大者如治省立昆华医院院长秦某的儿子(13岁)的伤寒重症案,初诊即用250g,后加至每剂400g,而且昼夜连进2剂,合起来就是800g,终于挽回厥脱重症,令人惊心动魄。

吴氏投用附子,倡用久煎,用量15~60g,必须用开水煮沸2~3小时。用量增加,则须延长煮沸时间,以口尝不麻口舌为准。有时为了抢救重症,则药壶连续置于炉上不停火,久煎附子,随煎随服,虽大剂量亦不偾事。这一点应该提请注意。

吴佩衡著作主要有:《吴佩衡医案》《吴佩衡伤寒论讲义》《麻疹发微》《吴佩衡中药十大主帅古今谈》《医药简述》等,以《吴佩衡医案》《麻疹发微》尤为著称。本书所选案例均出自《吴佩衡医案》或《吴附子——吴佩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