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逆汤加肉桂
许某,女,32岁。舌痛3日,舌底前右侧边缘疮疡,呈圆形突起,0.5cm×0.5cm。影响咀嚼,口腔灼热,病灶处更甚。神倦懒言,语言不清,口和,便溏,手足心热而难忍,偶有小便热痛。舌红有齿痕,舌面多津,脉细弱而数。此虚阳外越之舌痛。处方:附子40g(先煎),干姜50g,炙甘草50g,肉桂15g(冲)。3剂。在门诊先与肉桂粉冲服少许,不到10分钟患者语言不清明显好转,手足心已不如前热。2周后复诊,述及服前药2日即痛止,第3日病灶消除,手足心热消除。这几天又开始发热,眠差,予补肾填精、回阳之法续治而愈。
原按:《黄帝内经》所谓“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心,火也,即是说,一般论治疮疡从火立论,主用清热泻火或滋阴清热之法,可辨证选用导赤散、黄连阿胶汤等,这是无可厚非的。然需注意:火有虚实,不应只关注实火而忽略虚火。虚者不外阴盛阳虚,本例即属于后者。但舌、脉、症呈现阴虚之象,何以判为阳虚,虚阳外越之候呢?因其阳虚,肾精不足,脉不充而细,虚阳上越,浮阳郁结之处,阳气相对有余,故病灶处色红,舌红。辨证关键在于舌津液之盈亏,如属阴虚,与舌面有津、便溏不符,因此,详察症状,细审病机,主以回阳而收显效。
评析:曾教授对虚阳外越之证颇有研究,认为虚阳外越与“戴阳”“格阳”的病机、证候相同。缘由肾阳衰微,阴盛于下(内),微弱阳气浮越于上(外),是阳气浮越不得潜藏的一种证候。
《伤寒论》283条“病人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阳也,此属少阴,法当咽痛,而复吐利”;317条“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377条“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389条“既吐且利,小便复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内寒外热,脉微欲绝者,四逆汤主之”等条文,对虚阳外越做了大量论述。可以说,病至此际危殆已现,不可不慎。
但曾氏于几十年临床中,发现虚阳外越之候亦不像论中所言那样危殆。就危重而言,是重而不一定危,即虚阳浮越之候是重证不一定是危证。此类病人在临床并不鲜见,随着寒凉药的误用泛用,以及冷饮、水果等冷物的不断摄入,此类病证大有增加趋势。
临床中所见到阴寒所致的虚火牙痛、虚火喉痹、口疮、失眠、眩晕、面部阵阵烘热、身体阵阵发热、手足心热、小便尿热、大便肛热、唇口红肿等都属于虚阳外越的范畴。如辨证不细,极易诊为阴虚有热,当此之际最需留意。辨证中易于混淆之处如下:
(1)阴虚、阳虚都可以出现手足心热,身发阵热,脉都可细数。
(2)阴虚、阳虚都可以出现腰部症状,头部症状。
(3)阴虚、阳虚都可以出现大便干,小便热。
(4)阴虚、阳虚都可以出现口干,失眠等。
辨证关键在于一个“神”字。即阳虚病人定然“无神”,阴虚病人定然“有神”。这一点体现了郑钦安的观点。本例舌疮及下面4例均是虚阳外越之证,曾氏均以四逆汤加味取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