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归脾丸

2.归脾丸

某男,年近50岁,患心气痛,杂治不瘥,已逾年矣。每有劳动,或用心稍过即痛甚。诊之,诸脉如常,唯左寸略微细,舌苔淡白,面白而神不敛。即疏六君加当归、芍药、薤白,服4剂,不应。改用归脾加建菖,1剂知,2剂疾如失。继思上二方无大差别,而效不效若此,医药之微妙,诚未可掉以轻心也。

评析:“医之学也,方焉耳”(日本吉益东洞语),方剂是治病的根本,临床对阵的武器,想治病必须精通方剂。“对中医来说,方是极其重要的。无论是伤寒派还是温病派……是讲脏腑辨证还是讲六经辨证,到最后交给病人的都是方。所以方是中医的内核,是根本”(黄煌语)。此言甚合吾意,为医者一定要熟练掌握方剂的适应证,尤其是类方的鉴别应用,这方面前贤赵守真做得很好,本书其医案可供学习。

本案萧氏先疏六君子汤不应,改用归脾汤1剂知,2剂已。他觉得“二方无大差别”,却有效与不效之别,何故?细考还是有些微差别的,患者“劳动或用心稍过即痛甚”“面白而神不敛”,以及舌脉均提示不仅脾胃虚弱,还涉及心脏。六君子汤专注于脾胃,与心无涉,故治之无功;归脾汤则心脾兼顾,故而收效。“医药(方剂)之微妙,诚未可掉以轻心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