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附子理中汤

1.附子理中汤

于某,男,4l岁。全身水肿10年,近1年加重。1969年到西南山区,在潮润闷热之坑道内工作1年多。逐渐感到全身乏力,肢体沉重,食欲减退,面与下肢开始水肿。1978年初病情发展,上肢麻木不能写字,下肢关节冷痛,全身水肿明显加重。口干,欲大量热饮。小便短少,时而点滴难下,体重由70千克增至87千克。北京某医院诊为前列腺炎,但水肿原因始终未明。

初诊:一周前参加夏收后,水肿加剧,面部与四肢尤甚,按之凹陷。神疲,纳呆,腹满,喜热饮,腰痛,阳痿,小便短少。面暗黑无华,舌淡,苔白滑腻。此为太阴脾虚湿郁所致,初因湿热内困,后伤及脾阳,故水液内停;太阴之伤,又累及少阴肾阴,法宜温肾健脾,燥湿利水,以附子理中汤加减:制附子30g(久煎),白术15g,干姜15g,炙甘草12g,茯苓12g,上肉桂6g(冲服)。

上方服10剂,水肿减轻,头昏、乏力好转。原方再服20剂。

三诊:全身水肿消退大半,纳增,小便较前通畅。上方加桂枝10g,生姜皮60g,以增化气行水之力,续服15剂。

四诊:水肿基本消退,诸症均明显好转。为巩固疗效,以理中丸加味缓缓服之:党参30g,炒白术60g,干姜60g,炙甘草30g,制附子120g,茯苓60g,上肉桂110g。10剂,共为细末,水打为丸,日服2次,每次10g。

1979年5月追访,服丸药4个多月,病已痊愈,体重由85千克降至70千克。

原按:“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脾乃至阴之脏,少阴又为太阴之母。故肾不主五液,脾不行水,则肿满生焉。本例先后以理中汤加附子等,温补太少二阴,阳气升,阴霾散,气化行,水湿消,故病获愈。

评析:细阅本案用方,即云理中汤,显然去掉了方中的人参。再加揣摩,方中所增附子、茯苓,明显寓有真武汤含义,但又去掉了白芍。显然,去掉人参、白芍两味,是为了防其恋阴。查范氏医案中初诊选用理中汤、桂枝汤、真武汤、小青龙汤等方时,一般均去掉方中的人参、白芍、五味子等阴药,少有例外。郑钦安明确表示:“凡阳虚之人,多属气衰血盛,无论发何疾病,多缘阴邪为殃,切不可再滋其阴。若更滋其阴,则阴愈盛而阳愈消,每每酿出真阳外越之候,不可不知。”范氏忠实地继承了这一点,在投用姜、附热药之际,讲究单刀直入,不夹阴药,彰显了经典火神派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