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二

序二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推动着新一轮改革大潮涌起。PPP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共服务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PPP改革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显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具有很强的综合牵引力。

推进PPP改革以来,社会各界对PPP的认识逐步深化,体制机制逐步完善健全,市场环境不断优化,实践步伐也越发坚定从容。据统计,截至2017年6月底,PPP项目已达1.3万个,投资额16.3万亿元,覆盖了绝大多数领域和地区。PPP以打破垄断、引入竞争、风险分担、利益共享、透明公开、全生命周期合作等创新管理理念,正逐渐成为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政府职能转变、公共服务提质增效不可或缺的工具。

PPP改革是国家的一项具有长期性、系统性、战略性的改革,不可急躁冒进,必须抓规范、控风险、可持续。当前,在观念认识转变尚不够到位等主观因素和政策法规亟待完善、执行不力、市场尚需培育等客观因素的交织下,PPP改革进程中出现了借PPP之名变相融资、重建设轻运营、财政承受能力论证和物有所值评价流于形式、风险分担不合理等问题,可能引发诸多风险隐患,必须加强监管,严加防范。

推进PPP改革健康有序发展,必须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贯穿至PPP改革发展全过程、各方面,夯实法治建设基础,明确实践标准。目前,中央已制定一系列政策指引,初步统一明确了操作标准、监管标准、绩效标准、合同标准等,逐步搭建起PPP改革的四梁八柱,为PPP事业定基调、指方向、立依据。此外,PPP条例也进入公开广泛征求意见的“冲刺”阶段,面世后将对我国PPP法治建设进程产生深远影响。

按合同办事是PPP法治建设在实践领域的具体体现,规范的PPP合同在明确各方责权利、调整各方关系、稳定各方预期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有鉴于此,李成林律师及其团队,根据PPP项目风险防范的实践急需,从PPP项目合同出发,对其中遇到的各类风险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深入分析,提出了合同条款完善的具体建议,所撰写的《PPP项目合同操作指引:起草、修改与谈判》一书,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很强的实用价值;既有宏观的现行制度解读,又有微观的项目案例剖析;既有PPP项目合同的一般条款和重大条款概貌性描述,又有不同项目合同条款起草、修改和谈判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分析,可供政府、社会资本、金融机构、咨询机构等不同类型的PPP参与主体参阅学习,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参考书、工具书。

2017年8月16日

*孟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