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适用法律

第一节 适用法律

示范条款

适用法律

本PPP项目合同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并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进行解释。

条款解析

世界各国对PPP项目的法律适用,在规定上并不十分明确。《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私人融资基础设施项目法律指南》(2000年6月29日)第四章在介绍项目协议所适用的法律时指出:各国关于私人融资方面的法律往往不容易找到,即使有私人融资的法律,对于项目合同适用的法律也规定得不明确,可能有的国家暗示适用本国法。对于项目合同争议有的国家适用行政法,也有的国家适用私法管辖,还有的项目的其他问题适用其他的法律。项目合同或设施运营所产生的大部分问题,如合同的订立、有效性、违约和非法终止的责任和赔偿,带有私法的性质。项目合同或运营的这些问题明显不具有公法上的强制性。

根据各国法律的不同和强制性的差别,《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私人融资基础设施项目示范立法条文》(2003年12月9日)第二十九条建议“除非特许权合同另有规定,特许权合同由本国法律管辖。”该建议提出PPP项目原则上适用项目所在国的法律,但也不排除选择第三国的可能性。如果项目合同双方协商适用项目所在地以外的法律,也是可行的。这取决于项目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意愿。

普通商事合同的双方当事人可以自由地选择合同适用的准据法,但PPP项目合同有其特殊性。PPP项目合同的主体一方为政府,PPP项目双方合作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关系到社会公共利益,因此在PPP项目合同的法律管辖上,适用项目所在地的法律可能更有利于保护合同双方当事人和项目所在地社会公众的利益。

目前,在我国境内实施的PPP项目的法律适用并不明确。《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和其他规范性文件对PPP项目合同的法律适用,没有作出明确的规定。但《财政部PPP项目合同指南》建议,在PPP项目合同中,由于政府方是合同当事人之一,同时PPP项目属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涉及社会公共利益,因此在管辖法律的选择上应坚持属地原则,即在我国境内履行的PPP项目,除了说明和借鉴国际经验的表述外,一般应适用我国法律并按照我国法律进行合同条款分析和解释。

在实践中,我国境内的PPP项目合同或与项目相关的合同,一般都约定适用我国的法律并按照我国的法律进行相应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