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晚期的诊治
1.失代偿期肝硬化的判断依据
晚期肝硬化又称为失代偿期肝硬化。失代偿期肝硬化可出现明显的肝细胞功能减退和门静脉高压症,具体表现如下:
(1)肝细胞功能减退。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乏力、面部消瘦、体重减轻、无光泽、蜘蛛痣、肝掌及毛细血管扩张、双下肢水肿以及厌食、腹胀,对脂肪、蛋白饮食耐受性差,从而易导致腹泻,晚期可引发中毒性肠麻痹。因肝功能减退影响凝血酶原和其他凝血因子的合成,脾功能亢进又引起血小板的减少,因此常出现牙龈、鼻腔出血,皮肤和黏膜有紫斑、出血点或有呕血与黑便。男性可出现性欲减退、乳房肿大,女性有月经不调、闭经等。
(2)门静脉高压症。临床上以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及脾大等为脾功能亢进的主要表现。侧支循环的形成、痔核静脉形成、腹壁静脉扩张、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等,导致消化道出血及腹水等,而消化道出血及腹水形成是肝硬化失代偿期最突出的表现。
2.失代偿期肝硬化的治疗原则
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一般治疗应遵循以下原则:
(1)卧床休息。活动性肝硬化患者强调卧床休息。因为失代偿状态下的肝硬化患者已有显著的肝脏功能减退表现。若休息不好,则会增加肝脏负担,加重病情,甚至可发展成慢性重症肝炎。

(2)饮食应以易消化的食物为主。肝硬化患者由于消化系统的淤血,胃肠道蠕动减慢,患者容易出现胃肠胀气。所以,饮食宜以易消化为原则。没有肝性脑病的情况下,可适量给予蛋白质(如1个鸡蛋羹、1杯牛奶或1小碟精瘦肉末、1小碗鸡汤等)。糖太多,被肠道细菌分解后产酸产气,可加重患者腹胀。脂肪太多容易导致腹泻。因为脂肪的消化需要胆汁作用,肝硬化失代偿时,肝脏生成胆汁的功能减弱,胆汁的质量也差,因而不能很好地对脂肪进行消化,使脂肪的吸收受到影响,从而出现脂肪泻。加之脂肪可使胃的排空减慢,结果进一步加重患者的腹胀。
(3)不吃粗纤维食物。一些粗纤维的蔬菜尽可能少吃或不吃(如竹笋、小白菜等),糯米类食物(如糕耙、汤圆、八宝饭)也尽量不吃。因为粗纤维菜和糯米不易消化,失代偿肝硬化的患者多有胃底、食管下段静脉曲张,这些进入胃的粗纤维蔬菜和糯米类食物会增加胃蠕动的频率(次数),极易使曲张的胃底、食管下段静脉血管破裂出血。
(4)补充维生素。适量进食一些软肉质水果,以补充维生素。如水蜜桃、西瓜等。对于其他肉质粗的水果,例如梨、柑、橘等,咀嚼后应将果渣吐出。某些人由于体质特点,食用某些水果(例如香蕉等)后,可使便次增多,甚至可能出现腹泻,所以应尽可能不吃或少吃,否则倘若导致腹泻,可能诱发肝硬化患者出现消化道出血或肝性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