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乙肝病毒干扰素的表现与宜忌
2025年11月01日
抗乙肝病毒干扰素的表现与宜忌
抗乙肝病毒的干扰素基因不同,其表达的产物按分子结构和抗原性可分为α、β、γ3型,分别由人体白细胞、成纤维细胞及致敏淋巴细胞所产生,为天然干扰素。另外又有基因重组干扰素,现在又有口含剂型及组合、长效干扰素。
大量临床试验证实,干扰素α与β具有抗增殖、抗病毒作用(对肝炎病毒作用,干扰素α好于干扰素β),干扰素γ被美国肝病学会推荐为抗纤维化首选药。目前临床应用抗肝炎病毒的为干扰素α,如基因重组的罗扰素(α-2a)、干扰素(α-2b)、安达芬(α-2b)、赛若金(α-1b)等。另据报道,复合干扰素在体外对自然杀伤细胞的活性、抗病毒活性、抗增殖作用及基因诱导活性,较α-2a及α-2b明显提高;口含干扰素应用较少;长效干扰素正在进行Ⅲ期临床试验。
干扰素治疗的指征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慢性乙型肝炎必须符合两个条件。首先是HBV复制,即HBeAg阳性及HBV-DNA阳性;其次是血清ALT异常。
(2)丙型肝炎必须符合下面两个条件。首先是血清HCV-RNA阳性和(或)抗HCV阳性;其次是血清ALT高(除其他原因外),或肝穿刺检查证实为慢性肝炎。
不宜用干扰素治疗的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点:
(1)血清胆红素升高,大于2倍正常值上限。
(2)失代偿性肝硬化。
(3)自身免疫性疾病。
(4)有重要脏器病变(如严重心肾疾病、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异常及神经精神异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