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种退黄疸药的特点与用法

5种退黄疸药的特点与用法

退黄疸药主要有以下几种:

(1)门冬氨酸钾镁。其又称脉安定,含天天冬氨酸、钾离子、镁离子等。最早是用于治疗洋地黄中毒引起的心律失常,后来发现它有退黄疸作用。

天冬氨酸在人体内是草酰乙酸的前体,在三羧酸循环及鸟氨酸循环中有着重要作用,使氨(NH3)与二氧化碳生成尿素,这是肝细胞为维持其正常功能所必不可少的生化代谢。钾离子是细胞生命所必需,是高能磷酸化合物合成分解的催化剂。镁离子是生成糖原及高能磷酸酯不可缺少的物质,是糖代谢中许多酶的活性催化物,还可增强天冬氨酸钾盐的治疗效应。临床上天冬酸钾镁常用于治疗黄疸型肝炎,有加速黄疸消退、改善临床症状等功效。另外,天冬酸钾镁还可用于治疗肝性脑病。

【用法】门冬氨酸钾镁20~40毫升加入10%葡萄糖液250~500毫升中静脉点滴,也可静脉注射,2~4周为1个疗程,可反复使用。

(2)苦黄注射液。其是由苦参、大黄、茵陈、柴胡、大青叶5味中药提取的灭菌注射液。其中茵陈、大黄都具有很好的退黄作用,柴胡能疏肝解郁,引药入肝经,苦参、大青叶能清热解毒、利湿,所以苦黄注射液具有利湿退黄、清热解毒的作用。

柴胡

【用法】苦黄注射液30~60毫升加入5%~10%的葡萄糖液250~500毫升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15日为1个疗程,可反复使用。

(3)茵栀黄注射液。其由茵陈提取物12毫克,栀子提取物6.4毫克,黄芩苷40毫克共同组成,具有清热、解毒、利湿、退黄之功效。

茵栀黄在治疗肝炎方面有以下作用:首先能通过诱导肝脏酶系统,增加肝脏对胆红素摄取、结合和排泄能力;其次减轻肝实质炎症,防止肝细胞变性坏死,促进肝细胞修复和再生;最后增强肝脏解毒功能,增加肝细胞内糖原蓄积,还有抑菌作用。临床上用于治疗黄疸型肝炎,包括急、慢性肝炎及重型肝炎。

【用法】茵栀黄注射液10~20毫升溶于10%葡萄糖液250~500毫升中,静脉点滴,每日1次。症状缓解后可改为肌内注射,每日2~4毫升。2~4周为1个疗程,可反复使用。

(4)苯巴比妥。其是一种长效镇静催眠剂,因有肝酶诱导作用,故在肝病时可用于退黄。其作用机制首先在于诱导尿嘧啶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促使胆红素的排泄;其次可诱导肝内蛋白,促使胆红素运输;最后可诱导胆固醇降解酶,促使胆固醇分解成胆酸,排出体外。临床主要用于淤胆型肝炎,由于苯巴比妥对肝脏有轻微的损害,所以肝功能损害较重的肝炎患者须慎用。

【用法】苯巴双妥片口服,每次30~60毫克,每日3次,疗程一般4~8周。通常治疗后5~7日黄疸开始下降,2周内胆红素水平可以下降40%~60%。

(5)茴三硫(胆维他)。有护肝、促进胆汁分泌的作用。

【用法】口服,每次25毫克,每日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