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经济及其教育影响

一、家庭经济及其教育影响

国外学者较少使用“家庭经济水平”这一概念,更多的是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family social economic status)或“家庭背景”(family backgrounds)对学生的家庭经济水平进行研究,并且大多数的已有研究,都聚焦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学生学业成就之间的相关性。

(一)家庭经济水平的测量与评估

国内有学者从家庭消费的角度研究可用于测量家庭经济状况的指标,以家庭耐用消费品的拥有量为基础,以家庭人均年收入水平作比对,得出家庭经济状况的分类水平。然后用这种方法分别对1989年和1991年的“中国经济、人口和营养健康状况”调查中的居民经济状况进行分类,分类结果和实际相近,表明用家庭耐用消费品的拥有量测量家庭经济水平具有一定的可信度。[6]李勇、王亚峰等以月收入和住房条件作为衡量家庭经济状况的标志,将月收入分成三个等级:低(低于500元)、中等(500~1000元)和高(高于1000元)三个等级。居住条件分为四个等级:一室一厅、二室一厅、三室一厅和其他。他们还指出月收入与学生学业成绩不相关,居住条件与学生成绩亦无相关。[7]用相似方法测量家庭经济水平的还有张新劳,他把地方财政局公布的户均月收入作为判断学生家庭经济水平的依据,把学生的家庭经济水平分为比较差(低于1500元)、中等(1500~2000元)和比较好(高于2000元)三类。[8]周蜀溪在其研究中,用住房条件、耐用消费品、食品消费及营养状况、零用钱消费情况、医疗保健和整体家庭经济状况六个方面的满意度对家庭经济状况进行量化,并指出这样的测量方法不仅能测量出经济学意义上的家庭经济状况,还能测量到中学生心理和行为层面上的家庭经济状况。[9]这种测量家庭经济水平的方法后来也被许多研究者接纳并使用。

(二)家庭经济水平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国外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学生发展的研究,早期而典型的有1966年的《科尔曼报告》,它对美国3000多所学校的学生和教师进行调查,通过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发现美国的黑人以及其他少数民族后裔,如拉丁裔和印第安人,与白人中产阶级相比,缺乏改变和控制自己未来的信心和决心。报告总结认为:“学生的家庭社会经济状况(Family Socioeconomic Status,SES)最能影响学生的学业成就表现,而学校和教师的特征带来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10]《科尔曼报告》将家庭因素作为影响学生学业成绩的最主要因素,极大地冲击了传统的教育理念。在这之后,国内外许多学者都开始对家庭环境变量与学生成长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1972年,詹克斯(Jencks)等人研究美国家庭和学校教育的影响并指出,与学校因素相比,学生的家庭背景尤其是社会经济地位,更能说明学生学业表现的差异。家庭背景解释了50%以上的学习成绩变异量,而学校因素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11]列文尼(Levine)也在其研究中解释了为什么社会经济地位对学生的学习成绩有很大的影响。他认为,社会阶层不同,创造的教育环境也不同。中产阶级家庭会倾向于将房子买在学校附近,或者把孩子送到最好的学校念书。差异化的教育和学习环境,使得孩子的智力发展和学习动机也会产生差异。来自中产阶级家庭的孩子,更有可能获得较为优异的学习成绩。[12]1997年,奥斯汀(Astin)基于对2万名学生和2.5万名教职工的调查也发现,良好的家庭社会经济状况对学生的平均绩点(Grade Point Average,GPA)有积极影响。[13]2007年的国际学生评价项目(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PISA)结果也表明,PISA经济社会文化地位指数(PISA Index of Economic Social and Cultural Status,ESCS指数)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业表现,而且会影响学校的教育质量,学生的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学生学业表现之间呈现正相关。[14]

虽然学界广泛接受家庭经济社会地位与学生学业表现之间存在较高的相关度,但同样有部分研究指出,学生的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学业表现之间其实只呈中低度相关。如PISA测试虽然指出ESCS与学生的学业表现有较高的正相关性,但也指出较低阶层的社会背景与较差的平均学业表现水平之间没有因果关系。[15]图米(Toomey)通过研究指出,在英、美、加等国,家庭环境变量只能解释学业表现的50%,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解释力很小。[16]怀特(White)对101篇文献的元分析结果显示,父母职业对学生学业表现的解释率不足4%,家庭经济水平对学生学业表现的解释率低于10%,因而总结认为,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学业表现低相关。[17]

“家庭经济水平”概念,国内研究也作“家庭经济状况”或“家庭经济条件”解释。国内关于家庭经济水平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已有研究主要围绕家庭经济水平的测量和家庭经济水平对学生发展的影响等方面展开。

国内关于家庭经济水平对学生发展影响的研究较多,主要关注点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家庭经济水平和学生学业成就的关系。周蜀溪研究了中学生学习动机与家庭经济状况之间的相关关系,指出中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家庭经济状况呈显著正相关,其中成功动机与家庭经济状况呈高相关。[18]王殿春和张月秋通过改编周蜀溪的家庭经济状况调查问卷,研究了大学生学习动机与家庭经济状况之间的关系,发现大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其家庭经济状况呈显著正相关,家庭经济条件越好,学生的学习动机越弱;家庭经济条件越差,学生学习动机则越强。[19]

第二,家庭经济水平和学生心理发展的关系。阎秀丽和苑旸等研究了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其家庭经济水平之间的关系,指出家庭经济水平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这种影响还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和特异性。[20]张二玲研究了家庭经济差异性对90后高职大学生的心理影响,发现家庭经济条件好与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学生的心理压力显著高于家庭经济状况一般的学生。[21]周芳对家庭经济状况对学生自杀意念的影响的研究发现,大学生自杀意念在性别、年级、本专科、家庭类型、是否独生子女上没有显著差异,但在家庭经济收入上有显著差异,大学生中有自杀意念的高危人群分别是家庭经济状况最好和最差的学生。[22]

第三,家庭经济水平和学生人际观、消费观的关系。李昕等通过自编的家庭经济状况调查表进行调查,发现家庭经济状况能对大学生的人际关系产生较大影响。[23]梁前德通过对武汉地区2662名大学生的消费情况进行调查,发现大学生的消费水平与家庭经济状况呈显著相关;大学生在“社会交往消费”上有相同的消费倾向,与此同时,“精神消费”也慢慢进入大学生的视野,但大学生的总体消费情况处于理智状态。[24]

此外,还有少量关于家庭经济水平对儿童影响的研究,如刘浩强和张庆林的研究指出家庭经济水平在多种因素上影响儿童的成长,包括家庭和社区环境的影响,但家庭经济状况对儿童的影响又受儿童本身特征、内部家庭特征和外部支持系统的限制。[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