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研究方法

三、研究方法

(一)质性访谈

质性研究方法是研究者不借助量表或其他测量工具,而是将自己看作研究工具,在非人工控制的实验环境中,采用访谈等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探究,使用归纳法在收集资料的基础上提炼出分析类别和理论假设,通过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的交流,理解被研究者的行为及其意义表达的一种活动。[55]本研究采用访谈法。访谈是一种交流,是通过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直接接触、直接交谈的一种活动。访谈除了是一种交流活动,也是收集资料的方法。这里的资料是一种“活”的资料,它与文献资料在整理和使用上都有显著的区别。研究者要对记录下来的信息进行再现和归类,以便把握研究事件和对象动态。访谈对研究者还提出较高的要求,要求研究者在访谈开始之前设计好访谈提纲、访谈者要有较高的访谈技巧、选择的访谈地点要便于交流等,研究者要熟悉访谈的原则,做到尊重受访者,不强迫受访者。

图8-2 研究路径

根据访谈问题设计状况,访谈分为结构式访谈、半结构式访谈和无结构式访谈。本研究主要采用的是半结构式访谈,在已有访谈提纲的基础上,在访谈过程中,根据受访者回答的情况,调整问题的顺序,对确实需要深入了解的问题,访谈者可以进行追问,以便获得更详细的访谈资料。

由于访谈是一种人与人之间交流的过程,受访者如果不信任研究者,他便不愿意向研究者提供所需的信息。因此,为使访谈能顺利地进行,访谈开始之前要求做好访谈的准备工作。这些工作包括与受访者确定访谈时间和地点、了解被访谈者的相关情况、设计访谈提纲、协商相关事宜。本研究在访谈之前先设计好访谈提纲,并咨询同学和老师完善访谈提纲,在这之后对访谈进行试测,以锻炼访谈技巧、熟悉访谈问题,进一步完善访谈提纲。接着,根据从学工办老师处获得的潜在受访者信息,或者经过同学推荐来联系受访者,受访者同意后与受访者见面。正式访谈开始之前,先向受访者介绍自己的相关信息以及研究的目的,以消除受访者的戒备心理,向受访者告知其权利。接下来,待受访者知情同意并准备好后开始访谈。

(二)话语分析

斯塔布斯(Stubbs)依据两个标准对话语分析进行了定义,认为话语分析是对那些非刻意产生的、连续的口语或书面语进行分析。[56]话语分析的主要任务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揭示交谈双方在特定语意情景下理解意义的过程;二是通过分析日常对话展现社会意义。前者主要探讨一个静止的话语成品,目的是解释话语构造的规则;后者主要研究非静止的话语过程,目的是揭示交流双方在特定语境中话语的涵义。[57]本研究主要是对访谈文本进行分析,属于探讨非静态的话语成品。本研究主要通过访谈法收集语料,根据事先确定的主题,从Z校的家庭经济弱势学生资助系统选取14名符合要求的访谈对象,结合访谈提纲对其进行访谈。访谈结束后,研究者将访谈录音转为文本,即访谈文本14份、共计90988个汉字的语料库。

基于以上,研究借助辅助工具NVivo11.0对访谈文本进行了语料分析,而分析的关键是对文本进行编码。研究者在对文本编码的过程中注重将其分散、整合、提炼,这样做的目的包含两方面:一是在言语层面寻找能揭示主题的词、短语、句子及其表述的相关概念和命题;二是在中心思想层面寻找与研究问题相关的、多次出现的行为模式和意义模式。此外,在编码过程中,研究者要着重找寻那些能够代表受访者自己观点和情感感受的语言,即本土概念。研究者通过对14份语料编码,最终得出六组本土概念,分别为“拮据”与“受限”,“感激”与“无奈”,“自卑”与“挑战”,“清晰”与“迷茫”,“圈外”与“圈内”以及“炼”与“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