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搭便车”

二、“搭便车”

搭便车理论(Free Riding Theory)是美国经济学家曼瑟尔·奥尔森(Mancor Olson)在《集体行动的逻辑》一书中所提出的,其基本含义是不付成本而坐享他人之利,[15]对一个集团而言,这是一种少数“剥削”多数的现象。[16]存在搭便车现象的前提有两个,一是个体是理性自利经济人的人性假设,另一是存在非排他性的共同利益。[17]对经济补偿家庭经济弱势本科生这一活动而言,这两个条件都具备,经济弱势学生及利益相关者都是经济人,而得到的经济补偿作为公共利益具有非排他性。所以不难理解,在对经济弱势本科生的经济补偿工作中存在着各种搭便车现象,这一现象也是当前高校实施经济补偿工作面临的挑战。学费减免、国家助学金等补偿措施是一种无偿补助,一些非经济弱势学生也想借机成为“贫困生”,在关键制度尚未健全的情况下,他们就搭乘了经济弱势学生的便车,获得了本不该获得的经济补偿。在我国高等教育已实现大众化的背景下,国家和政府为了让更多学生能够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采取减或免学费的形式,给家庭经济弱势学生提供入学机会,但是在这一过程中,有些家庭经济相对富足的学生却搭乘了便车,他们只需要交较少的学费就能接受高等教育。苏赫巴特尔(Sukhbaatar)指出以需求为基础的学费减免是最有效的[18],我国目前施行的学费减免,因为信息不对称导致贫困生识别困难这一困境的存在,并非全部是基于需求的,这种搭便车现象是不难观察到的。如上“搭便车”现象降低了经济弱势本科生经济补偿的效率,不利于经济补偿目标的达成,效益问题同样面临挑战。非经济弱势本科生搭乘了经济弱势本科生的补偿便车,对经济弱势本科生而言是不公平的,因为这就相当于他们掠夺了经济弱势本科生应该获得的经济补偿,而使自身本来相对富足的那些学生经济条件更加优越,显然破坏了经济补偿的公平性原则。这一现象发生在本科学生中间,又有悖于教育关怀原则。

除了非经济弱势本科生搭乘经济弱势本科生的便车之外,还存在经济弱势本科生自身搭便车的现象。家庭经济弱势本科生本应该通过政府的经济补偿而更加努力学习,树立远大理想回报社会,而现实中,他们可能对政府的经济补偿形成依赖,没有了经济方面的后顾之忧而不思进取,生活颓废,勉强毕业。这一问题的存在不仅降低了经济补偿的有效性,更没有体现经济补偿的教育性原则,虽然这些经济弱势学生往往能够勉强完成学业,但是他们难以养成良好的人格品质,没有获得应有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