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弱势本科生社会资本的二维四类模型

第二节 经济弱势本科生社会资本的二维四类模型

家庭经济弱势本科生是生活在特定的社会结构之中的,在这一社会结构之中我们考察他们在接受大学本科教育期间的社会资本获得,具有复杂性。从横向来看,社会资本指涉了诸多方面,既有其所处的社会关系网络、社会规范,又有基于信任的行动义务和期待等。具体到经济弱势本科生,我们会发现横向的社会资本既有经济弱势本科生身心之外的社会关系网络和社会规范等,又有其身心的元素。譬如,经济弱势本科生遵循社会规范的意识与能力、与他人之间建立信任关系的意识与能力,以及构建社会关系网络的意识与能力等,这些元素看似与社会资本相距较远,但实际上它们是一种“潜在社会资本”。个体潜在社会资本往往是社会资本概念中所包含的经济弱势本科生身心之外的“现实社会资本”的基础和前提。如果说现实社会资本是偏向社会学和经济学的概念,潜在社会资本则与教育学高度相关,因为教育事业的重点在于培育学生身心中的意识与能力。现实社会资本对经济弱势本科生而言是外显的,它的积累本身及其向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象征资本的转化,可以为经济弱势本科生带来物质和精神上的回报,这些回报是经济弱势本科生因资本总量提升而带来交换权利集合扩大,最终稳定地摆脱贫困,实现向上社会流动的基础之一。潜在社会资本对经济弱势本科生而言是内隐的,它是经济弱势本科生相关的意识和能力的生成,是一种“认知型社会资本”[16]。经济弱势本科生的成长只有有效地培育了这类意识和能力,才能积累潜在社会资本,进而有可能“兑现”成为现实社会资本,促进其摆脱贫困状态,实现社会流动。现实社会资本可以归纳为社会参与网络以及其中的规范(信任、互惠和合作)等,[17]潜在社会资本概念则指向了产生这些现实社会资本的个体身心元素,它是社会资本概念的必要拓展,也凸显了本科教育对经济弱势本科生个体社会资本积累做出贡献的可能性。对经济弱势本科生而言,社会资本既会带来收益,也需要付出成本,[18]这种成本最为基础的一方面是经济弱势本科生自身的学习付出,另一方面是本科教育对他们社会资本的培育。

再从纵向来分析经济弱势本科生的社会资本。经济弱势本科生从出生就开始了社会资本积累过程,不管他们社会资本累积状况怎样,这一社会资本积累过程是确切存在的。我们以经济弱势本科生进入大学校园这一时间点为分割线进行考察。美国社会学家布劳(Brow)和邓肯(Duncan)在其著名的“地位获得模型”中使用了两个核心概念“先赋性因素”和“后致性因素”来对影响个体社会地位获得的各种不同因素进行分类。[19]受此启发,我们可以把经济弱势本科生进入大学校园前的社会资本获得称之为“原生社会资本”。但是这个概念与“原生家庭”不同,原生性社会资本不只是其原生家庭带给经济弱势本科生的社会资本,我们把经济弱势本科生进入大学校园前原生家庭带给其的社会资本之外的、特别是基础教育阶段贫困生所积累的社会资本等都统称为原生社会资本,这种社会资本的“原生性”是相对经济弱势本科生在大学期间所积累的社会资本而言的。我们把后者称之为“自生社会资本”,其实更为全面的理解是经济弱势本科生在大学期间的自生性社会资本。这样就以时间为纵轴,把经济弱势本科生上大学前累积的社会资本称之为原生社会资本,把其进入大学校园后积累的社会资本称为自生社会资本,而经济弱势本科生的原生社会资本的主体有来自其家庭的,也有来自其基础教育阶段学校的。我们把前文“潜在社会资本”和“现实社会资本”分类作为横向维度统合进来,就建立起了家庭经济弱势本科生社会资本的二维四类模型(见图5-1)。

本科教育能够作用于经济弱势本科生的社会资本积累,但教育本身并不具有全能性,如上所构建的经济弱势本科生社会资本二维四类模型将为我们的深入分析提供框架和便利。

图5-1 家庭经济弱势本科生社会资本的二维四类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