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对策建议
家庭经济弱势本科生作为高校相对特殊的群体,其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和社会生活都受到政府、社会和高校的关注,为了让他们能够顺利度过4年求学时光,并得到良好成长,研究者在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合理认定并精准有效地资助家庭经济弱势本科生
高校学生资助,不是一般性的社会慈善活动,其受助对象是经过挑选认定后确定的。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家庭收入具有隐私性,各种隐形收入复杂而难以衡量,再加上我国地域广阔,因此调查资助对象的家庭经济状况需要花费高昂成本。造成每个经济弱势学生家庭困难的原因很多,贫困情况也很复杂,在居民家庭经济信息没有准确上报并有效共享的制度情景下,高校目前还无法详细、准确地调查每个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在认定方式上,目前大多数高校将生源地认定和高校内部认定相结合以认定经济弱势学生;在认定方法上,主要有学生平均消费水平认定法、综合认定法、收入水平认定法和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比照认定法;认定标准上,主要根据学生就读期间每月生活和学习花费、家庭年纯收入以及其他可能影响家庭收入的特殊情况。[68]虽然有多种途径可以帮助高校认定经济弱势学生,但不得不承认,由于教育补偿实践中各主体间信息的不对称,高校在认定的过程中难以确切地掌握每个学生家庭具体的经济状况,这就会造成经济水平高的学生得到了资助,经济水平低的得不到有效资助,或者得到资助的学生则被迫公示自己的家庭情况、贫困原因等。为避免出现以上问题,应该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信号传递机制,使政府、学校和银行接收的信息与学生的真实经济状况相匹配。[69]这样再辅之以其他相应的监管和制度安排,才有可能做到精准而有效地资助家庭经济弱势本科生。
但在认定之后,为了体现经济弱势学生认定的公平公正性,也为了遏制寻租现象的出现,高校还是应将认定的结果进行公示。虽然多数经济弱势学生能够坦然面对公示,但是有部分学生对此会比较敏感,没有勇气面对。我们认为,作为认定的一个重要环节,公示应要避免触及受助学生的自尊心,保护隐私,不能将所有的信息都公示,应有选择性地公示。这也是合理认定工作的内在要求。
精准而有效地资助家庭经济弱势本科生,能让家庭真正困难的学生获得应有的帮助,减少他们的经济负担,合理的认定则相应地减少受助者心灵上可能受到的伤害,提升他们的成长自信心。
(二)专业引导家庭经济弱势本科生帮助其社会性成长
在日常生活中,人无法作为孤立的个体而存在,个体必须要同他人进行交往,从而形成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然而,家庭经济弱势本科生在人际交往方面受到的限制会影响人际关系的深入发展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作为弱势补偿,本科教育应专业地引导他们,以帮助其社会性成长。
第一,培育主动交往的意识。舒适的人际关系不但有利于个人的身心健康,还有助于个人的成长发展。但是,家庭经济弱势本科生因为家庭环境因素的影响,缺乏主动交往的意识或者主动交往的意识淡薄,这就需要高校通过开展各种各样的专业性教育活动,提高和加强家庭经济弱势本科生的人际交往意识,促使他们自愿地与他人交流。譬如,高校可以将“大学生活之人际”制定成手册放入通知书提前供学生浏览。当前,许多高校设有大学生职业规划选修课,科任老师可以将人际交往的有关内容整合进该课程;高校还可以组织以“人际交往”为主题的班会和辩论赛,让家庭经济弱势本科生了解人际交往的目的和意义。此外,辅导员还可以以自身经历向经济弱势学生讲述当今社会人际交往的重要性。总之,通过不断强化人际交往意识转变他们对人际交往的看法,最终形成主动交往的意识。
第二,鼓励积极参加社团活动。社团活动作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拓宽家庭经济弱势本科生的人际交往圈有重要的作用。在高校,学生根据各自的兴趣和爱好结成形式多样的社团,其内容指涉广泛,社团的成员来自不同的学院或不同的专业,家庭经济弱势本科生通过参加这些社团活动可以结识更多的朋友,学会交流、尊重、团结、宽容,拉近与其他同学的距离,发展友谊。因此,高校应在家庭经济弱势本科新生刚入校的时候,安排专门的人员向新生讲述大学生活的情况,向他们描述社团活动的作用,鼓励他们积极参加社团活动。
(三)有针对性地为家庭经济弱势本科生提供精神补偿
如果说物质资助是解决学生经济层面的问题,那么精神补偿则是为了解决学生在精神层面(心理、学习等)的困难。精神补偿是指通过学习辅导、心理辅导、价值引导等方式对精神层面存在困难的家庭经济弱势本科生进行帮扶。为经济弱势本科生提供精神补偿有助于他们精神状态的改善,缓解他们的精神压力,从而使他们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能拥有健康的心态,更好地成长。针对家庭经济弱势本科生面临精神生活中的困难,可以从以下途径为其提供补偿:
第一,心理辅导。由研究结论可知,家庭经济弱势本科生普遍有自卑和敏感心理。如果这些消极情感长期存在而得不到释放,会导致他们走向极端,曾经的马加爵事件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虽然许多高校设有心理咨询室来帮助家庭经济弱势本科生,但实际上,很少有学生主动走进心理咨询室进行咨询,这样心理咨询室便成了摆设。家庭经济弱势本科生性格比较内向,不愿主动在陌生人面前谈及自己遇到的问题,另一方面,还有的学生认为,从心理咨询室出来的人就意味着自己心理方面有问题,恐于他人的嘲笑,所以家庭经济弱势学生大多不会主动选择心理咨询。基于以上原因,我们认为应由班主任和辅导员主动对其进行心理辅导。因班主任和辅导员是和学生接触比较多的老师,在与他们谈话过程中能够获得他们的信任,缩短心理距离,便于辅导的顺利进行。班主任或辅导员在与经济弱势本科生谈话的过程中,应注意保护学生的隐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自卑,正确看待他人的评价,还要引导他们认识到自己不合理信念对情绪和行为的影响,同时培育合理的成长信念,克服自卑和敏感心理。
第二,学习辅导。在访谈过程中,有受访者提出,大学老师每次上完课都会匆匆忙忙赶往下一堂课,平时也很难见老师,课后同学也不会聚集在一起讨论问题,因此许多学习上遇到的难题没法及时解决。因此,教师应通过信息技术创设与学生沟通的渠道,可以通过网络社区在规定时间在线答疑解决学生的问题。教师应对经济弱势学生进行引导,帮助他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做到事半功倍。另外,还应通过教师的学习辅导来提高经济弱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第三,价值引导。因为“贫困生”这个符号,家庭经济弱势本科生的生活受到很多限制。在一般同学的眼里,作为家庭经济弱势的同学,应该是穿着很朴素,吃得很节俭,生活要过得很苦,这样才符合他们心中所认为的形象,一旦偏离了这一形象,其他学生就会对此议论纷纷。事实上,作为正常人的家庭经济弱势学生自然也会有过更好生活的想法,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因此,高校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应注重价值引导,改变师生对家庭经济弱势学生的刻板印象,教育全体学生学会宽容他人,理解他人,尊重家庭经济弱势本科生的人格,给他们创造一个良好、和谐的心理环境。
需要强调的是,对家庭经济弱势本科生的教育补偿措施不是单个的,割裂的,而应是指涉到他们教育生活的全部。因此,对他们的帮助也应该是物质补偿和非物质补偿同时进行,物质生活、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全方位进行关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