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政策建议
本研究发现,家庭经济水平会显著地影响本科生文化资本积累,具体地说,如果本科生家庭经济水平高,其文化资本状况更有可能较好;反之亦然。但是这只是一个整体的规律,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对这个结论的运用要慎重。而且根据回归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出,家庭经济水平对文化资本的影响也是有限度的,另外一些影响本科生文化资本状况的因素还有待发掘。所以,对于来自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教育工作者应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有针对性地对待,这样才有可能真正适应学生的发展,改善其文化资本状况,使之公平成长。尽管如此,基于以上研究和弱势补偿理念,我们应从如下两个方面来对家庭经济弱势本科生的文化资本积累实施教育干预。
(一)精准而有效地资助家庭经济弱势本科生
20世纪末期,我国开始实行高等教育收费制度改革。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政策的推行,一大批家庭经济条件偏弱的学生群体进入大学学习,贫困生成长的问题开始逐渐浮出水面。我国社会经济以农业为主、农民占人口多数,大部分来自农村的家庭由于缺少获取经济收入的有效途径,家庭收入水平较低且年收入增长速度较慢。而相对较高的大学学费支出,特别是持续上涨的物价水平,给许多经济收入位于中低阶层的家庭带来了较为严重的经济负担。[95]因此,家庭经济水平处于弱势的本科生,不仅无法在家庭场域内获得应有的文化资本积累,在大学教育中个体的文化资本积累也往往处于劣势。
家庭经济水平影响本科生的文化资本状况,而从短期来看,本科生的家庭经济水平无法得到迅速提升。因而,改善本科生文化资本状况的方式之一是,给予家庭经济水平处于弱势的本科生以经济上的支持。家庭经济弱势本科生得到了来自政府和高校的经济补偿,才能有更多时间投入紧张的学习中来,积累更多的文化资本。但是当前的高校贫困生资助实践中存在诸多问题,如因为学生、学校和银行等多方主体间信息不对称,导致了事前的“逆向选择”和事后的“道德风险”问题。[96]这些问题的存在,其必然的结果就是政府和社会有限的家庭经济弱势学生补偿资源不能够精准地送达到最需要者的手中,从而使整个补偿资助工作难以达到高效。所以应从制度设计上解决这些问题,以求达到精准而有效地资助家庭经济弱势本科生,使其拥有积极主动积累文化资本的物质基础。这是一条通过克服这一群体的经济弱势,间接帮助其文化资本积累的重要路径。
(二)引导经济弱势本科生提升文化资本水准
一方面,从心理上对经济弱势本科生进行引导,鼓励他们提升文化资本水准。大学是学生搭建自我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时期,这段时期,是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并实现由青年过渡为成年的关键期。教师的正确引导在他们的大学生涯中极为重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经济效益,尊重物质财富,在这种物质主义氛围的笼罩下,经济弱势本科生往往由于经济条件的窘迫,生活和学习不堪重负。他们心理压力较大,容易焦虑不安,缺乏自信。[97]教师从心理上对经济弱势本科生进行引导,就应当多和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与联系,培养师生之间的信赖感,这样才能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所思所想,及时化解学生的思想和心理问题,把学生的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教师在引导过程中,对学生流露出的闪光点应加以肯定,培养其自信,对学生的迷茫认知和错误观点要及时发现并因势利导。在此基础上,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个体文化资本积累的重要性,鼓励其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各种方式提升自身文化资本水准。
另一方面,要从行动上进行引导,为经济弱势本科生提升文化资本水准创造条件。在经济场域的弱势位置迫使大部分经济弱势本科生产生强烈的成就动机,急切希望摆脱经济弱势地位,而唯一可行或是有效的方式便是学习,所以他们往往把较多的课余时间分配在学习上,忽略文化活动的参与以及对社会关系网络的搭建。[98]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学校从行动上对其进行引导。学校进行引导最基础的方法就是适时举办多种多样的校园活动,如运动会、演讲比赛、朗诵大会等校园活动能为学生互动提供一个健康的平台,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都可以参与进来,学生之间可以互相学习,同时也是锻炼学生社交能力、培养学生竞争协作意识的最佳场所;此外,各学院可以多设立一些助研、助教、助管等勤工助学岗,为经济弱势本科生创造良好条件,这样不仅能缓解他们的经济压力,还可以让他们在与老师的交往之间,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老师的正面影响,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提升自我文化品位;最后,学校应采取各种不同手段鼓励学生考取资格证书,增加体制形态的文化资本存量。如对经济弱势本科生采取报名费减免,或对于考取相应从业资格证书和等级证书的学生加以奖励等。